年龄大不易被拐?实验:大中小班娃谁更容易被拐骗?(2)

2016-05-03 08:30 扬子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年龄大不易被拐?实验:大中小班娃谁更容易被拐骗?

幼儿园大班

香甜的糖果威力大,四个班都有孩子上当,连老师的儿子都被“拐走”

再来看看大班的情况。先是大一班,社工谎称自己是小一班某个孩子的家长,说给自己的儿子送点零食过来,但不认得路,能不能请他们带个路。有个男孩子很热心,叽里呱啦说了一通帮忙指路,另外一个男孩子也说自己认识路。社工拿出了糖果,问男孩子能不能带路,孩子们想了想,就跟着社工走了。

社工又走进了大二班,孩子们刚做完早操,教室里还乱哄哄的。社工掏出了早就准备好的糖果和巧克力,向两个正在搭积木的孩子搭话:“你们这边的游乐场是不是在做什么活动啊,能不能带我去?”结果,两个孩子都同意,并丢下手中的玩具,带着社工出去了。

接着是大三班,大三班的孩子则是老师指定的目标——一位教师的儿子,老师觉得他应该不会那么容易就被“拐走”。谁知,当社工走到这个男孩子面前时,一开始男孩子还有点犹豫。不过,社工从口袋里掏出了糖果,并说“你要是带我去我就把这个糖给你,当做是奖励”时,男孩子眼睛突然一亮,连忙点头,拉着社工的手就走出了教室。看来就算是老师的孩子,也一样抵抗不了糖果的诱惑。最后是大四班,社工又“故技重施”。结果,一番波折之后,两个女孩子还是跟着社工走了。

所以最后结果就是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比小班的孩子更易被拐骗,你猜对了吗?

听听专家怎么说

原因在小班孩子“理解力不高”

从整体来看,扮演“人贩子”的社工和家长选择的对象(即演练人数)共42个,其中成功22,失败20,成功率达52.4%。小班和中班各有两个班没有人被带走,但是大班“全军覆没”。这个结果让家长和幼儿园方都很意外。

苏州工业园区翡翠幼儿园园长王晓华表示,从小班来看,小二和小四班“人贩子”都失败了。事后,老师也询问过演练的孩子,为什么不跟着叔叔阿姨走,有些孩子的原因很简单,没有听懂他们在说什么。这一方面反映出小班层级的孩子心智发育较慢,对大人话语中所表现出来的意思理解力不高,对于陌生人事物的存在好奇心不足。另一方面从侧面反映了孩子如果遇到被拐骗,无法及时做出反馈,可能会出现被拐走也搞不清楚状况、不能自救的情形。

而成功的两个班级的孩子,无一不是平日里开朗活泼、比较外向的孩子,他们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机灵,能明白大人言语中的意思。由于社工采用的是问路的方式,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天性以及从小获得的教育驱使他们去帮助别人,这种善良容易被真正的坏人利用。

再看中班,中班同样也是有两个班级没有被拐走,但其中有不少“水分”,尤其是中四班,其实已经被带出教室,但在途中很多孩子也意识到了这样做不对,又掉头回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中班的孩子已经能对陌生人的行为做出一定的自我判断,他们的理解力也比小班的孩子高。

但这种理解力也一样会害了他们。热心家长凭借冰淇淋车就能吸引到这么多中班的孩子上钩,就是因为孩子们懂什么是冰淇淋,平日家长们肯定会买给他们吃,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个是好吃的,而且不能经常吃到。孩子抵抗诱惑的能力低,做事大多依靠本能。

最后是大班的孩子。从过程中不难看出,大班的孩子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很丰富,有着很强的表现欲。他们心智已经渐渐长大,学习能力强,吸收理解快,口齿伶俐,这些优点在家长面前是好孩子、智商高的表现,但这些表现在拐骗中则会变成“双刃剑”。

从性别来看,演练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数量比较平均,成功率也相差无几。说明在未发育之前男孩和女孩在思维上的差别并不大。

当然,这次演练也是有缺陷的。因为此次演练在教室里,有老师和保育员阿姨在身边,孩子们都很放松。有的还看见了老师手里正在拍摄视频的手机,对着镜头做了好几个鬼脸。而在一个陌生环境下的话,孩子的反应可能就会变得警惕一些。

防孩子被拐骗,请牢记这4条

通过这次“拐骗”演练,王晓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避免盲从,让孩子明白“善恶”,在保持孩子善良天性的同时,加强对“恶”的警惕心,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

随时提醒孩子不要靠近陌生人和离开家长和大人身边,不要在衣物、书包等明显处留下孩子或者自己的姓名,防止骗子通过报出名字降低戒心。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长都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可以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假装陌生人来搭话,或是在保证有另一个熟悉的人的情况下假装离开孩子,看看孩子如何应对,并针对孩子的行为和个性进行心理引导和调整方案。

让孩子记住父母的姓名、电话、家庭住址以及工作单位,熟悉家附近的建筑和警务室,让孩子学会打110等求救热线。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