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青年医护人员度过“成长艰难期”

2016-05-06 08:47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助青年医护人员度过“成长艰难期”

邱石2004年大学毕业后成为航天中心医院的一名医生,工作5年后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病学硕士。工作12年来,他获得北京市和航天系统的多个奖项,并在医院及科室的支持下,自己开办了头痛门诊,在附近区域内治疗头痛已小有名气。

和航天中心医院的很多医生护士一样,他将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了患者,手机存了3000多名患者的电话号码,虽然被调侃为“电话接听员”,但他坚信“要和患者成为朋友”。

在医患关系紧张、青年医生成长周期长、长期工作辛苦的情况下,不少青年医生、护士工作压力大,心存迷茫,甚至选择了改行或跳槽。日前,记者在采访航天中心医院的一些青年医生时发现,找到职业成就感、发现职业突破点,是青年医护人员的迫切需要和成长成才的动力。

在航天中心医院院长杜继臣看来:“人才分为显人才和潜人才,潜人才是人才成长显露的艰难期,如果能够及时被发掘和培养,就可能脱颖而出作出更大的贡献,反之则可能被压抑和埋没。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能知人、会育人、善用人、懂成人。”

请帮“我”脱颖而出

从山东大学毕业后,青涩的邱石就来到了航天中心医院。医生刚进医院都要经历24小时“住院医”的锤炼,累了就在办公室的小床上将就一晚,半夜有急诊就赶快起来。

这是大部分青年医生必须经历的辛苦,但邱石和很多刚工作的年轻人一样,不怕累但有对职业前景的困惑——怎样才能脱颖而出,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天,邱石向科室主任李继来请教:“我年轻,精力好,我想多干一点,往什么方向发展好?”

李继来看好这个愿意付出的小伙子,除了基本工作之外,李继来都带着邱石进行查房指导。邱石发现,门诊窗口70%以上都是有头痛症状的患者,而头痛偏偏是一个患病率高、就诊率低、误诊率高、治疗率低的疾病。

经过考虑,邱石提出了想开设头痛专病门诊的想法。这压力极大,因为他毕竟年轻,但医院相信这个年轻人,并鼓励他去做。

31岁的时候,邱石就开设了头痛专病门诊,这在同龄人中并不多见。他在头痛领域开展了多项临床、基础、流行病学课题研究,还响应医院团委号召创建了“头痛专病门诊青年创新工作室”,并获得医院授牌,在头痛治疗方面上也有了一定口碑。

在邱石看来,自己是在李继来的帮助下度过了“成长艰难期”。而李继来之所以如此尽心尽力,也是因为他在“成长艰难期”就得到过老领导的帮扶,找到了专业方向。

2004年,因为表现优异,李继来竞选科主任成功,开始管理70多人的医生、护士、技师群体。

“管理比看好一个病人要难多了”,李继来经历了1年左右的转型困境。他专门去北京大学医学部读了EMBA,还参加了很多关于管理方面的培训。不仅如此,院内每季度都会组织培训,每周二还会要求所有科主任、护士长参加继续教育,这让他受益匪浅。

2006年以后,他完全适应了双重身份。他将科室由医院的先进集体带成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该院神经内科现已成为在北京市有一定学术地位、医疗教学科研兼备的重点学科。

这正是杜继臣“会育人”的理念,允许每个学科出现多个亚学科带头人,为遴选出的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给予重点培养和政策上的支持,推动人、财、物的资源整合和共享,使核心人才的个人目标与医院长期发展目标相一致。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璐 崔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