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年轻人在想啥?偶像光芒万丈,榜样何去何从(2)

2016-05-09 15:12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今天的年轻人在想啥?偶像光芒万丈,榜样何去何从

榜样面临的挑战

1991年,《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篇一个中学生对电影《焦裕禄》 的观后感。

他在看《焦裕禄》时哭了:“当时我真激动,恨不得马上去干一番什么。”可他走出电影院没10分钟,看着从自己身边走过的忙忙碌碌的人群,心里又恢复了原有的平静。有一些同学则不理解:“焦裕禄怎么能做到人们说的那样?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对这样一位舍己为公的典范式人物,孩子们为什么还会提出疑问,这让很多接受榜样教育成长起来的人感到不解。

过去,人们在浓厚的集体氛围中成长,满腔热忱地投身于国家建设,满心满眼,是忘我奉献。他们确实可以感知到英雄的光荣与梦想,那些高尚的英雄榜样,正是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理想的自己,所以英雄榜样对他们充满感召力。上了年纪的人,至今还能记得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数不尽的楷模榜样,曾激励着自己克服一道道难关。

但为什么现在的青年好像对此不大“感冒”了呢?

榜样的学习,最终落实到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换句话说,榜样能激励什么、激励到什么程度,是随时代、随世俗生活而变化的。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更加注重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关注世俗的幸福感。非常自然地,青年可以从同时代的偶像身上,看到与自己相似的经历、挫折、言行甚至价值观,却很难从老一辈的榜样身上获得这些激励。

比如《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虽是平凡的人物,却成为大众榜样,是因为在他身上有着世俗与精神层面的双重向上,激励着和他有相似经历或心境的人,不断用努力改变命运。

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曾说,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去魅”的过程,市民文化开始奔流,平凡的生活是人生的核心。

尤其是90后青年,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在大量信息中成长,有自己的见解,不会盲目认同传统观念。他们可以与教师平等交流,可以挑战权威,热衷于自我表达,不喜欢灌输。

这些都暗示了,当榜样在去魅之后,今天能够成为青年心中真正理性崇拜的对象,正面临着消费文化与工业文明的挑战。

不该“遥远”的榜样

但即便时代背景如此,也不意味着榜样必然退化。最近几年,不少学者都对青少年的榜样做过各种调查。

在一份调查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了1210份有效问卷,发现86.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成长需要榜样引领,78.6%的学生认为心中有榜样。这说明即使是当代,青少年对榜样的需求并没有变。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提供榜样。

比如,问到学校榜样教育有哪些问题时,32.6%的人选择不重视、35.7%的人选择千篇一律没个性、31.7%的人选择走形式。只有三成学生认为榜样宣传的事迹真实感人。与之相呼应的是45.1%的人认为榜样对自身最大的影响在于人生理想和追求。换句话说,就是榜样要对自己的人生路怎么走有一定的参考性。

另外一份针对某校中学生的榜样调查显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第一名是同学,占50.4%,第二名是家长,占21%,第三名是明星,占6.9%,科学家和人民解放军都只占1%左右。这再一次表明,我们所处时代的变化。年轻人更容易被亲密接触的人影响,而课本中那些离他们遥远的传统榜样,由于缺乏互动、交流与共鸣,影响力越来越小。

调查还发现,注重榜样的品德占了一半左右,这说明其实当代青年还是看重道德的,只是那些道德得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平易近人。

2007年,《当代工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榜样还有力量吗》的讨论文章,对当代榜样教育提出了质疑。

文章认为,榜样教育必须符合实际。如果榜样被塑造成完美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完人”,那么榜样与现实的反差,反而给人一种虚假感。

当代人更关注个体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以自立、自爱为情感基础的。比如说,过去学校里曾宣传一位救火小英雄,在当时的确激励感染了很多少年。但是放到今天的语境里,估计许多人会提出质疑: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加提倡未成年人的保护?比起小英雄的事迹,似乎更应该宣传的是未成年人如何自救、在突发灾难中如何逃生之类的常识。

不能统一成一个模样

曾经有一篇媒体报道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此后袁隆平澄清说:“一定别受误导,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那是耍笔杆子的人杜撰。”

我们的榜样形象树立似乎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标兵人物一定是不管家庭、不顾身体、不惜生命;为了完成使命,弃家里的老父老母子女于不顾……但当所有的榜样都被统一成这一个模样,人们不得不怀疑背后的真实性。

以为只有把形象塑造得“高、大、全”才更有影响力,榜样们必须在道德上没有一丁点缺点,没有一丝一毫弱点,这种思维在当下行不通。一些榜样教育甚至起到了反作用,有的青年一看到类似“高大全”人物,第一反应就是怀疑、排斥。

今天,年轻人的生活、教育、观念有着种种差异,每个人的人生理想也各有不同。那些被树立起来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榜样,与青少年心中多元、真实、亲近的价值取向未必一致。于是他们追求快乐、选择偶像;他们畏惧崇高,躲避榜样。

榜样教育可以怎么做

这是一个鼓励青年、宽容青年的时代;也是一个推崇个人奋斗,尊重个性、在乎人之常情的时代。榜样教育,在这样一片土壤里,究竟怎么做才能跟上时代脉搏的跳动,才能让当代青年真正感动呢?

其一,要懂得青年对偶像的喜欢与对榜样的崇拜,是出于两种动机。

社会学家戈夫曼有一套著名的“后台理论”。他把社会生活比喻成一个大舞台,而这个舞台分前台和后台。前台是公众场合,在前台人们都有意无意地戴上面具,按照社会秩序进行着“舞台表演”、扮演着正式角色;而后台是每个人放松、宣泄的地方。同一个人,后台的状态,与台前正儿八经的行为可能截然不同。

那些粉丝们,在前台,他们可能是有着高学历、高收入的白领,有一套规范和成形的标准体系,自己只能被这个现实社会挑选和评价,虽然怀揣梦想,但时而无力。可“后台”却是一个可以脱去现实枷锁的地方,粉丝们在后台,在一个全新的虚拟环境中,获得自我心灵的愉悦。偶像带给青年的这种自我满足,与榜样的激励不同。我们不能硬把偶像的一套拿来要求榜样,这本就不现实。

其二,我们需要改变对榜样“高大全”的包装,塑造一个“凡人”,一个有亲切感的常人。比如对优秀法官邹碧华的宣传报道,有血有肉,见情见义,娓娓道来中,让人看到一个真实可感的榜样形象。

其三,榜样的事迹,需要真实的细节。唯有细节才能真正打动人。而在一个网友们都火眼金睛的时代,任何缺乏诚意的展示,都很难获得效果。

其四,或许我们也可以向偶像模式略作借鉴,比如保持榜样的持续曝光率、更新率,而不是一阵风似的,短时期内看起来某个榜样火热,时间一过就无人再记得。

归根结底,今天的榜样,首先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今天的生活,是和平年代的俗世幸福。高尚而非高不可攀,不扭曲也不放任,让情怀奔腾但不泛滥,这样才能让榜样的力量深入人心。 (记者 龚丹韵)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