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高考
一片“安眠药”
“物理148分。”
时隔20多年,任雨生仍然清晰地记得高考物理的成绩。
说起高考,任雨生觉得自己还算幸运。他理科强,文科弱,“所有跟背书有关的科目,一概不行。”任雨生如此形容自己。好在那年高考,实行“3+2”,总分增至750分。除了语数外,任雨生还要考物理和化学,这两门都是他的强项。
任雨生小学时,就表现出理科天赋。那时,“286计算机”还是奢侈品,小任雨生就已在社区青少年科技站接触了计算机。他一放学就扎进科技站,痴迷编程,很快,他就能编写出类似“贪吃蛇”的游戏程序。
四年级以后,任雨生就代表学校参加全市计算机竞赛。竞赛地点设在清华大学计算机机房,一排排彩色屏幕的计算机震住了任雨生。“这里太棒了,将来,我一定要考上清华!”任雨生早早“填”好自己的高考志愿。
为了考上清华,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读高中的三年,任雨生常常挑灯夜战,宿舍熄灯后,他还打着手电做题。
虽有强项在握,但高考前,任雨生还是紧张了。他甚至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但凡一点儿小动静,他就睡不好觉。宿舍里有人睡觉打呼噜,任雨生经常休息不好,精神不振。
临近高考,物理老师王敏担心任雨生的身体,拿着几片“安眠药”来找他:“实在睡不着,就吃一片。”入夜,任雨生翻来覆去,睡不着,只好拿出老师给的药,咽下,才慢慢入睡。
最终,任雨生以643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他最强的物理,考了148分,只差两分便是满分。
再见到王敏,任雨生提起安眠药,“谢谢您的药,至少能让我睡着了。”任雨生的话惹得王敏哈哈大笑。“傻小子,你以为我真给你吃安眠药啊,那就是普通的VC片……”
说到这儿,任雨生笑了,这片“安眠药”的故事,是那年高考给他留下的最温暖的记忆。
2002年高考
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
时隔14年,吴爽仍然记得高考作文题的第一句话。当时,她并没想到,“规则”,这个恢复高考以来北京自主命制的第一道作文题,对她的影响,竟一直持续到今天。
2002年的夏季高考,北京首次命制语文、数学和外语试题。考前,吴爽就知道自己是“北京卷”的第一批考生,她很期待,想看看“京味儿”高考是个什么样子。
整场高考,作文题给她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坐在考场里,吴爽第一次认真思考着“规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老北京,从小家里规矩就多——不许吧唧嘴儿、不许叉着腿儿、吃菜不许乱挑……“对呀,这就是生活的规则。”吴爽灵感来了,奋笔疾书。
最终,吴爽考取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习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设计与生产等专业知识。吴爽又想起了高考作文题,“这专业更需要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安全。”吴爽琢磨着。
如今,吴爽是北京市安监局宣教中心的员工,已成为“规则”的宣讲者。
墙体坍塌导致事故,钎探机倾覆砸伤建筑工人,电梯轿厢坠落致人伤亡……工作中遇到形形色色的生产安全事故犹如一记记警钟,总在提醒吴爽,遵守规则,规避风险,确保安全。这些有关“规则”的感悟,都被吴爽融进了工作中,指导帮助企业管理人员熟悉安全生产流程,学习安全生产法规,遵守规则,确保安全。
“规则,自高考而起,如今,已成了我的人生准则。”吴爽感谢那年高考,让她开始思考规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