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春里中学:学生每周一节自省课

2016-06-23 08:28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学生每周一节自省课

学生在“戏剧人生”活动中出演剧目。

在北京市知春里中学,每周总有一天时间,学生们的放学时间会被“延长”——他们或是回想一周的学习情况、或是反思一周的课堂表现,甚至是思考师生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学校的15分钟自省课。

知根:国学经典排入课表

“‘知·春’文化以‘知’为根,根是做人、为学之基;以‘春’为生,生是发展、创新之源。”这是校长郭征对“知春”文化的定义,同时,也是学校的课程之基。

踏入北京市知春里中学的校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除了那颇具“中国风”的校门,便是路边的一个个路灯——它们以《弟子规》为素裹,每一个路灯上都是一段不同的《弟子规》节选。从“颜值”便不难看出,学校的“知根”在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除了外在的气质外,学校更将“根”扎进学生的课表,让国学经典、中华传统文化开进课堂。

据郭征介绍,在初一、初二学生的课表上,有一门特殊的课程,分别是国学和诸子百家。“这是学生必修的选修课。”针对高中年级,学校也特别为高一年级开设《论语》选修课,带领学生走近国学经典。此外,为应对高考、更好地贴近语文核心素养,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学校特别从高一年级开始每周固定一课时,作为读书课。在这段时间里,学生阅读高考语文大纲中要求的12本经典著作,但阅读进度不限。“我们开辟单独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也是希望他们能够静下心,感受经典和阅读的魅力,同时思考书中的意义。”

春生:“知春讲堂”秀成长

在知春里中学并不大的校园内,随处充斥着温馨的校园气息——教学楼前屹立的巨型“能量塔”,这里积攒了每一位知中人入校时投入的希冀;操场四周墙壁的多彩“漫画墙”,这是各个班级为校园文化注入的活力……这是“春”的张力,让每一名学生在校内快乐成长。提到成长的舞台,就不得不说起“知春讲堂”。

学校一楼大厅的墙壁上,贴满各式海报,其中或是以学生为主角、或是以教师为主角、又或是以行业精英为主角……这便是“知春讲堂”的节目预告单。郭征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截至目前为止,“知春讲堂”已经在校内开展了60期,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等都可随时开讲。“一般以年级推荐的形式,只要有好的主题‘知春讲堂’就不定期开设。”这一小小的讲堂,却从这儿走出了一个个闪亮的梦想。据郭征介绍,高二学生张博凡便是其中的讲师之一。在学校,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呼“音乐小子”。因为被年级组长发现有音乐方面的才能,张博凡便被推荐登上“知春讲堂”,在师生的瞩目下表演自创的乐曲。学校更为他提供机会,在2015年30周年校庆上,演奏由他创作的校庆歌曲。“后来,他还登上了更大的舞台,在平谷音乐节亮相。”

“夜冷单衣乱裹,更深青灯随点。任我平生潇洒事,功名总误流年。红雨醉却春愁,黄叶晃得秋寒。月上苍穹迎风笑,风花雪月空谈。”这首名为《西江月》的诗词,竟是出自一名初三学生之笔,她便是李孟桐,也是4月“知春讲坛”的讲师。郭征介绍,在之后的诗词朗诵会上,学校特别安排学生以她的诗歌为题材进行朗诵。正是这种“相信学生、相信后生可畏”的态度,使得包括郭征在内的每一名知中教师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的平台。

但彰显自我的同时,郭征更相信自省的力量。于是,他便向全校师生提出每周、甚至每日开设自省课,让学生总结每天或是每周的表现,从而发现自我。“我希望学生看待事物都能够按照点赞、拍砖和评价三步走。”因此,在学生自省后,也会以这三种维度进行自我总结,并以文字落实、展示。郭征认为,这也是德智融合的最佳方式。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刘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