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中国式 育儿焦虑吗?(2)

2016-07-11 15:18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拍写真穿一会儿

化纤衣服就受不了?

前些天,记者在一家儿童摄影馆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对夫妻带着一岁的女儿来拍周岁写真,选衣服的时候,妈妈抽出这件看看,不满意,“你们这衣服是化纤的啊,孩子穿着不透气啊!”又拿出那件,摇摇头,“你们这衣服是不是掉色啊?”再拿起一件,还是不放心,“怎么摸着这么硬啊,是不是纯棉的啊?”……这里的衣服差不多有近百套,妈妈居然一件都没有看上。

工作人员再三解释:“您不了解,照相为了拍出那种好看的效果,衣服大多是化纤的,这样的料子好做造型,而且颜色鲜艳,拍出来很亮。还有那些薄纱、亮片之类的装饰,只能是化纤或者塑料做的。纯棉的衣服虽然舒服,可是出不来这样的效果啊!”工作人员好说歹说,并一再保证一个小时就能拍完,每套衣服孩子最多穿20分钟,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但这位妈妈还是很不放心,唠唠叨叨地抱怨了半天,最后勉强挑了一套衣服,剩下的两套造型都是穿自己的衣服拍的。

迁就“熊孩子”家长竟换商务车

严先生也有类似的“遭遇”。家里好不容易添了孙子,一家人自然是宝贝得不得了。爸爸妈妈更是成天的研究那些“育儿宝典”,严格按照专家的“科学喂养指南”要求来做。

“专家说了,孩子不能用空调,太凉了!”“专家说了,孩子5岁前不能吃冰淇淋。”“专家说了,不能亲孩子,会传播病菌!”……一句一个“专家说了”,这不能那不许,让亲戚朋友们都觉得无所适从,孩子来家了,竟然不知道该如何“接驾”,生怕哪里做得不对被爸爸妈妈责怪。

夏天来了,在如此酷热的天气里,家里居然不开空调,如果到亲戚家做客,也要提前打电话,让人家提前20分钟关闭空调;孩子喝的水是特别购买的,到亲戚家也不肯喝人家家里的水,必须自己带着小水壶;长辈们喜欢孩子,忍不住亲亲孩子的小脸蛋,爸爸妈妈就好像如临大敌一样,立刻变了脸色……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们还从“专家”那里了解到,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能用强硬的办法改变孩子的习惯。这话听上去好像还挺有道理,可孩子的很多坏习惯也被家长当成了天性,无条件地顺从和满足。小孙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一个爱在汽车里午睡的习惯,爸爸妈妈非但不尝试去改变这个坏习惯,反而说要尊重孩子的喜好,让他自己一点点地转变。于是,每天中午,他们都要把孩子抱到车里去睡觉,后来觉得车厢太小,竟然专门为此换了一辆宽敞的商务车!

养孩子照本宣科全听“专家说”

过去,人们养孩子全凭自己摸索,最多能跟老人讨教点经验,如今情况可大大不同了,数不清的育儿科普让人眼花缭乱,毫无经验的70后、80后、90后妈妈将它们奉为宝典,崔玉涛、冀连梅、鲍秀兰等等大V更是被妈妈们奉为神一样的人物,将他们传授的育儿知识作为教科书,养育孩子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都要严格地按照“教科书”中说的来。对于这一点,家政服务员们有太多话要说了。

育儿嫂乔新萍就遇到过这样的雇主。这家的孩子出生以后只吃不拉,难受得直哭,乔阿姨有这方面的经验,就建议给孩子喂点水,但全家人都不同意,尤其是妈妈,坚持说自己从育儿书上看到,专家说母乳喂养不能喂水,怎么也不肯听乔阿姨的建议。一直拖到第七天,孩子已经哭得撕心裂肺了,妈妈还是不肯听阿姨的建议,而且坚持认为“我们是科学喂养,听专家的。喂水会增加肝肾负担。”乔阿姨没办法,只好“曲线救国”,先去劝说奶奶。“专家说的没错,但是凡事有例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部分的妈妈孕期营养只是比平时好点,而且还需要从事各种劳动,生产后的奶水从质量到数量都不能和咱们宝宝妈妈比。咱们饮食高精,蛋白质过高,尤其是宝宝妈妈,现在每天还加一条鱼,她的奶水吸出来上面厚厚的一层油,下面又白又浓。吃了这样的奶,宝宝需要略多一些的水分来运化。”乔阿姨终于说动了奶奶,再由奶奶去劝说爸爸妈妈,最终他们同意喂水了,孩子也很快恢复了正常。一家人这才明白,专家的话虽然要听,但也不能照本宣科地盲从,很多时候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变通方法。

忽略宝宝“个性”不可取

国家心理咨询师、专业从事儿童心理教育的颜蓓蓓分析说,这些案例当中的家长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育儿焦虑的症状。而这种心理情形多发生在70后或者80后的父母身上。这些父母一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条件也比较优越,而他们自身也多是独生子女,“4+2+1”式的家庭结构,引发了家庭对孩子的高度关注。由于只有一个孩子,让父母们经不起一点健康、安全方面的风险,他们希望一切做到最好,万无一失。奶瓶究竟是玻璃的好,还是硅胶的好;奶嘴是Y字形的好,还是圆孔形的好……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他们焦虑的源头。而这种对宝宝的过分关注常常会导致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因此,在育儿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适可而止,量力而行的原则。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家长们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海量的育儿科普,然而,专家们提供的育儿经验可能只是针对大多数孩子的普遍情况提出的建议,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理。家长们不能以这些书籍作为育儿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宝宝的“个性”和特有的生长发育轨迹。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