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接受和喜欢这个专业
经过大学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虽然有转专业的机会与可能,但同学们对转专业也不要太乐观。由于名额有限,一般只有少部分学生能顺利转成。所以在被调剂到某个专业已成事实的情况下,无论这个专业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大家都要学会适应,唤醒自己对专业的兴趣。
在乍一得知自己被调剂到一个陌生的专业后,不少考生难以接受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这是因为这个专业当初并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内,对这个专业并不了解或理解有偏差。根据以往经验和高校反馈,很多学生刚开始并不喜欢调剂的专业,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了解了专业的内涵、发展现状、就业领域及将来的前景等,从而会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辅修第二专业
目前大学教育比较开放,很多学校支持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或读双学位。学生完成辅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毕业论文和其他教学环节,修满规定的学分,考核成绩合格,在获得主修专业的学位和毕业证书的前提下,可获得辅修专业的学位或辅修专业证书。
各高校辅修政策大体相同,一般来说,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学有余力的学生,即可申请修读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既满足了学生对喜欢专业的求知欲,也对将来的升学或就业大有帮助。即便你就读的高校没有上述政策,你对所学专业也提不起多少兴趣,也不能以荒废学业为代价,而是要利用好高校的资源平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将来高职学生还可以通过升本,本科学生通过考研等深造机会考进心仪的专业学习。
旁听兴趣专业的课程
也就是自学。目前大学一般实行学分制,课业选择相对比较自由、轻松,课余时间也相对充足。完全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安排好时间去旁听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
大学的课堂比较开放,很少会拒绝外专业和外校的学生。只要你有足够的毅力和吃苦精神,一样可以学好你喜欢的专业,并为将来跨专业考研做好准备。
考研
除了“选你所爱”,还该试试“爱你所选”。事实上,很多同学会主观地对调剂到其他专业产生排斥心理。原因是这在意料之外,此专业原本不再考虑范围之内;另外对这个专业的不了解或是理解有偏差,排斥心理更浓。
其实,大学里的专业学习内容,对于新生来都是全新的知识。如果能淡化自己的排斥心理,放大对于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很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因慢慢了解此专业的内涵、发展现状、就业领域及将来的前景等,从而会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找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吗?
企业:招聘时对专业到底有多看重
在人才市场工作多年的李先生介绍,实际上,人才市场提供的岗位中,以销售类和管理类的最多,大约占到一半左右。而如果要从专业对口角度讲,这些岗位都只招营销专业或者管理专业,那是不现实的,因为没有那么大比例的科班出身的人选。在实际操作中,招聘销售类岗位,用人单位也不会只要科班出身者,这些岗位都是基础性岗位,是为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提供最初的工作机会,只要喜欢,什么专业的都可以上岗。他表示,现实中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可能让所有的专业都对口,这就要求大家变换就业思路,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找工作。
而且企业不同的岗位对求职者专业性的要求并不相同。语言、计算机、医药、电气、土木工程、模具等专业,必须要求专业对口。而对于文秘、市场营销、广告文案等岗位,对专业的要求便不是那么严格。当然,专业只是企业的一个参考方面,随着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成熟和理性化,现在已逐渐形成了对专业技能、项目经验和职业素质三方面综合考虑的用人标准。
专家:专业对口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专业是否对口,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毕业生就业指导分会相关人员认为,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专业的不同,其接受专业教育的专门性有非常大的区别,比如学新闻的学生,也可以做文字、文秘方面的工作,因为他们平时专业训练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涉及文字处理。对类似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专业是否对口,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对专业性非常强的毕业生而言,比如临床医学,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可能更需要专业对口。
建议:要放弃“终身就业”观念
“非某个行业不可,非某个专业不可”,具有这种想法的人已经背负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其实,大学毕业生就业本来就属于初次就业,人才流动和再就业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以后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择业机会。虽然说“学以致用”是求职者择业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就业过程中,也会遇到“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在入职初期,也许会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冲突,但是,千万不要灰心,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总之,办法一定比抱怨多,对于刚刚查到录取信息,还没有进入大学的准大学生们来说,先别对着录取通知书唉声叹气,你即将迎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试着微笑面对。(内容综合搜狐教育、广州日报、齐鲁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