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6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每到周末,下面一幕就会发生在众多的北美华人家庭中。12点45分,妈妈在楼下大声叫道:“准备去中文学校了。”“知道了”,七岁的Larry不耐烦地回答,眼里仍盯着计算机荧屏,继续玩着游戏。15分钟后,妈妈看着没有声息,只好冲上二楼,命令着:“马上关机,不然我们就要迟到了。”望着妈妈一脸严肃,Larry只好乖乖地关机,背上书包去中文学校。
近年来,随着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交流的扩大,移居北美的华人数量激增,中文教育的心理期待、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也逐步提升。中文学校如雨后春笋,一到周末,华人父母连劝带哄,把小孩送到附近的中文学校,希望他们能学习到一点中文,使他们心中认同的“中华文化”能够承传下去。
北美主流社会日益关注和理解中文教育。随着民权运动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反对种族歧视和奉行多元文化,已成为时代主流。中文学校与华文教育在美国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日渐提升。SAT中文考试,AP中文课程的设置,及众多高中、大学开设中文课程,都有助于中文学校与中文教育的发展。而且,中文学校发展到各中产级级的小区,教育对象也日渐多元化。
由于掌握双语可增强判断能力,更易找到工作,不少美国家庭也送子女来中文学校学习。这就需要中文学校的管理、师资、教材及教程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中文教育也面对一个现实问题,是否一定要强求华二代从小开始,中学大学开始学有所成的大有人在。因此,学中文,没有起跑线,不用赶,有兴趣才能学得好。
中文教材 离开现实太远
美国中文教育和中文学校开始于1880年代排华和种族隔离时期。第一所中文学校成立于1884年旧金山唐人街。随后美国几个较大的唐人街,如纽约、芝加哥等,都开设中文学校。当时,华人后代被排斥于公立学校之外,无法进入主流社会。他们的教育、成长和就业仅限于华人小区,中文学校成了华人后代接受教育的唯一渠道,故中文教育和中文学校就显得极其重要。它不仅是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场所,更是华二代接受教育与学习生存技能的途径。
到了1960年代,随着种族隔离的废除和民权运动的兴起,华人后代可以和其他族裔孩子一般,进入当地公立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于是,家长希望他们能接受美国主流文化,走出唐人街,融入主流社会。在这种心理和机制下,中文教育与中文学校一度衰减。
19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移民政策的修改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批华人新移民涌入美国。这批新移民大多在本国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美国也大多拥有稳定、体面的工作。他们坚信中文的价值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向后代传递母语和中华文化是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他们的热情与义务奉献之下,美国各地的中文学校纷纷成立,不仅再局限于唐人街,而是遍布于大学城、郊区和华人聚居地。
然而,华人父母的热情奉献似乎并没有获得华人后代的积极相应,更多的只是服从和困惑。上文提及的Larry是一个听话的孩子。父母为他准备的课外活动,如弹琴、棒球等,虽然不太愿意,但并不反对,唯独对学习中文固执地抵触。每个周末去中文学校都是一种角力。妈妈不断地灌输学习中文的好处,如结识新朋友、了解中国文化等。但Larry总是沉默地抵抗,妈妈恩威并施,勉勉强强持续了一年。
比Larry大七岁的姐姐Laris也上中文学校,由于是讲中文的外公外婆带大,没有像弟弟那么强烈反抗,但对上中文学校也提不起兴趣。她说,中文课本脱离现实生活,学来的生词日常用不上,过后也记不住。她在中学里学西班牙文,参加州考,得了满分。她说,老师用的西班牙语教材很实用,学到的东西马上就可以用。而中文教材中学以致用的东西太少。同时,她说家里讲广东话,中文学校学的是普通话。刚开始上课时,老师讲的话她一句都听不懂,几年下来,只是大致能听懂,但说还是个问题,因为中文学校强调的是识字和写作文,并不着重对话。她不再上中文学校,而是打算上高中时选修AP中文课。
活学活用 妈妈教中文有成
茱莉亚张居住在法拉盛,毕业于国际贸易大学的她现在是全职妈妈。茱莉亚提供了另一种经验。中文是女儿最喜欢的课,向往古代生活,喜欢写毛笔字,喜欢古代服装,觉得很美。她觉得古人的生活很有情调,比如茶道,还喜欢中国画。“我没有刻意教导她,我还怕她太沉浸这样的文化后,和美国本土文化不能融合”。
她说,培养孩子学习要从兴趣开始,在家庭提供中文教育。她说,因为她们课太满,都没时间再专门上中文学校,只能平时见缝插针地教半小时。“我其实不是专业的教法,只是买套国内的教材,配套习题教参,在家教她认字而已。女儿九岁,断断续续学中文三年,每周一两个小时,我在家教她学汉字,平时在家讲中文,一周阅读一小时中文书。她七岁时回国,被送去童学馆,专门背弟子规,学习古代礼仪和书法,可能对她有影响。”茱莉亚总结了一些中文教育的心得: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中文听说环境,在家说中文的习惯从零岁开始。上学前班之前主要在家学习,四岁以前全说中文,此后上华人开办的幼儿园,她能自然过渡。上小学后进入全英文的环境,在家只说中文,在七岁以前她们的中文理解力超过英文。
茱莉亚经常带孩子回国,几乎每年回去两个月,让孩子有机会上国内的课。“比如,女儿四岁回国,在国内的幼儿园待了六个月;六岁参加童学馆夏令营;八岁在国内的少年宫学习中文、机器人课和陶艺课”。因为中文很流利,她们在课上跟中国小朋友互动得很好,增加了她们对中国的感性认识和亲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