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不一 华裔子弟不易教
华盛顿大学语言学博士、纽约市立大学俞约翰教授和日本樱花美林大学语言学专家、孔子学院院长杨教授都觉得,要办好华文教育,首先是否要清楚地了解各种华文教育的区别。他们认为,华文教育可分为三块:中华地区孩子学中文,即作为国语的语文教育;洋人学生学汉语,即对外汉语教育;海外华裔子弟学汉语。“我觉得最难搞的就是华裔子弟。”早年毕业于复旦中文系的俞教授说:“洋人学生和国内的孩子都知道从哪里开始教,只有海外华裔子弟不知从何开始。太难不行,太容易他们又都知道。有的是发音一塌糊涂,有的是无法读书,有的是不会画字,有的是只会方言,有的是流利但是幼稚的儿童风格。”
杨教授进一步分析:现在对外汉语教学有许多比较深入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教材,有许多大学参与,包括不少专家也都参与其中。而海外华文教学,主要还是以中小学教师为主在主导和负责,参与其中的大学极少。
中文教育要成功,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哪里去吸引华人二代呢?汉语教学到底是文化教学还是语言教学,是把语言作为一把钥匙,先摸清这把钥匙本身的科学规律,才进入中国文化的大门,还是相反,用中国文化把学生引进门,直接登堂入室,展示文化琳琅满目之宝,在此过程中展开中文教学?
几个问题 值得人们思考
华二代自小受到鼓励和压力,学习中文,但效果并不理想,孩子长大后能够使用汉语的不多。现在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是:华人二代究竟几岁开始学习?如何才能使得他们对中文感兴趣?华二代在汉语上到达怎么的目标?我们现在的中文学校的教材是否存在问题?这是北美华人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综上考察和分析,作者提出几点粗浅的思考。
北美的中文学校大部分是由华人移民和在海外工作、学习的华人家长自发创办的。大多教是周末学校。教师和工作人员多由华人家长和华人小区的志愿者组成。从课程教学上看,大多采用由大陆和台湾编写的中文课本,并附以书法、舞蹈、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据大陆侨办近期出版的蓝皮书,目前美国大约有中文学校约500多家。虽然这几年中文学校随着中美两国政策的有意引导而生机勃勃,迅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首先是大多数中文学校成立时间不长,规模小,且教师、学生的流动性极大。中文学校多是华人小区的产物,是华人家长自发组织的,工作人员依赖于志愿服务,经费源于学费和捐款,场地租借于当地学校、教堂、小区中心,一旦主要工作人员随本身工作的变迁而离开,中文学校也会相对出现危机,造成学校的不稳定性。其次是中文教育资源的分散。虽然现在中文学校遍地开花,但学校之间却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地域、方言、职业、信仰、阶层等诸多分歧,使得中文学校难以组合,具有真正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其三是中文学校缺乏本土化教材,绝大部分的中文学校仍在使用大陆或台湾提供的课本,教材内容枯燥,与当地生活脱节。学生学起来乏味,加上师资不足,水平不高,学校管理和教学水平都差强人意。
同时,由于是周末办学,教学时间少,大多是每周三四个小时,虽有不少热心人,但大多数家长是牺牲周末宝贵时间接送小孩,小孩则是牺牲周末玩耍时间来学中文,加上学生的语言背景不一,起点差异极大,讲粤语的听不懂普通话,台湾拼音与大陆拼音并不相通。比久而久之,大人疲倦,小孩抵触。不少人就自然放弃了。
作者认为,华人经济不断在当地发展壮大,华人小区也随着新移民的激增而扩张。不少华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步入中产阶级,生活稳定富足。美加的文化政策鼓励文化多元,学习中文,中文成为SAT的专题考试项目,设置AP中文课程。不少中学大学开设中文课,等等,都促使华人父母们有能力有动力送孩子学习中文。
中文学校的发展,在当下的政策、环境、气氛下,如引导得体,其教育功能将会扩展并可成为当地小区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华人发展及融入当地社会,都会有所裨益。中文学校应尽全力编写出符合当地社会、生活的教材,学习内容与形式多样化和迎合当地华二代的兴趣需求,并与公立学校的课程相链接,符合正规教系统有关要求,以求得中文学校及中文教育在北美的扎根、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