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制度改革:仅合并录取批次足够吗?(2)

2016-09-18 11:14 中国科学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招考制度改革:仅合并录取批次足够吗?

层次或将更加固化

尽管“双一流”被认为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未来高校身份象征的新标志,但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侯定凯眼中,短时间内,人们依然会基于过去的标准作判断,而且高校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的层次和差异,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改变。

“当没有录取层次区分的时候,考生的择校标准将主要基于个人判断。”侯定凯说,考生心目中的“好大学”仍将参照以往的认知,这并不会促成高校地位的重新洗牌,反而使得优质生源在名校更加集中——从前按分数批次录取,偶尔还会有高分考生因志愿填报“不当”,而掉到本二院校的情况。

然而,近年来录取中出现“漏网之鱼”的情况在逐渐消失。侯定凯举例,上海自从实行了平行志愿录取政策后,优质生源集中去了好学校,稍逊一些的高校无法指望获得优质生源,“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更加清晰的生源市场的院校分层”。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优质生源有资格去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对于高校来说,分层会因此而更加清晰,导致学校层次与学生水平的层次会更加固化,生源质量的差距会长期保持下去。”侯定凯如是说。

关键在于改变拨款机制

在此次合并录取批次中,大多省、市选择了取消了本三批次,只有少数的省、市将本一与本二的录取批次合并。据悉,北京市也将在2017年合并本二、本三批次,但对于合并本一、本二,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尚待时机成熟”。

为什么二者有难度之分?侯定凯解释道,这与不同省、市的本科层次差距有关。如果本一、本二或本二、本三的录取分数差距不大,没有必要硬生生地分为两个批次,否则易造成考生成绩浮动几分,就变成两个批次录取的情况;反之,两个层次差别明显,则打通的意义不大。而在高等教育发达地区,本一、本二的录取分数比较接近,本二、本三院校的差别明显存在。所以,更易实现本一、本二批次的合并。

而在储朝晖看来,二者的难度并不在于形式上取消批次,而是在思想、配置上取消等级。“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政府怎样用拨款来对待不同高校,包括各方面有效地支持高校的发展机制等。因为用什么样的标准来拨款,就涉及到用怎样的标准区分不同的高校。”

长期以来,高校拨款来自于地方财政、项目经费,当地政府对高校有着明确的排序,财政投入的次序也有着清晰的台阶。其中,不难发现本一是最大的受益者,本二次之,本三甚至无政府拨款。因此,不涉及财政拨款的“本三并入本二”,对大多省、市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储朝晖指出,随着本一与本二、本二与本三合并批次,建立对所有高校相同的拨款程序,这对于未来中国高校发展更为必要。过去因为隶属关系不同,采取分等级的财政投入,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需要改变。

他呼吁,把本三并入本二的同时,还要考虑给予本三院校财政拨款。“本一、本二学生学费为五六千元,本三动辄破万元,要从根本上解决本三学生公平受教育权力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本三院校的正常经费支出,这才是形式之外的必要之举。”(记者 温才妃)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