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变成今天的模样都有谁的功劳

2016-09-29 14:20 腾讯儒学

打印 放大 缩小

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现今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但每一次的变革基本都脱离不了由繁到简的过程。汉字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发展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对汉字发展起过推动作用?

西周

史籀发明了大篆

改变了一字多样

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第一次大变革发生在西周。

史籀是周宣王时候的一个太史。这个时候的汉字,用的还是从仓颉造字那会儿留下的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方法,合起来叫作六书。只要造的字遵循这六种方法,至于长的什么样就不管了。

当时的西周还算非常重视教育,小孩八岁,就要进学校认字,认字就是把六书的规则教给他们,至于怎么写,就随便你了,比如跳舞的“舞”字,有的人就造一个人在跳舞的字,有的人就造几个人在跳舞的字,有很多种写法(如下图所示)。现今留存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就有很多字是一字多样的。

史籀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很不好办,一个国家文字都不成规矩,万一你造的字别人认不得怎么办呢?于是他就发明了一种叫“大篆”的字,又叫“籀文”。史籀把一些不能普及的字丢弃,把一个字的多种写法聚合成一个字,并遵循一定规则,比如之前有的字的偏旁忽左忽右,他就规定好偏旁只能在一边。最后他还把自己造的字做成一部书,叫《史篇》。史籀发明的大篆精简了很多异体字,同时对文化普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秦始皇、李斯推行小篆,终结了战国文字乱象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形成了七国鼎立的格局,讲求的都是用兵打仗,制度、法律、政治随意乱改,就连说话和文字也是各自改变,不遵周朝的“规则”。终于,末了秦国出来统一了天下。

秦始皇登基后,发现各个地方使用的文字都不一样,这怎么能体现泱泱大国的风范?于是下令采用“书同文”的文化政策,命令大臣李斯等人对当时的文字进行统一整理,用一种新的字体颁布全国,而与秦文不同的文字全部废掉,这种字体后世称为小篆,又叫秦篆。

李斯等人整理的小篆,也和史籀整理的大篆方法差不多,都是对当时各地的文字先进行整理核对,然后精简一些异体字,省略和简化了某些字的偏旁,大多采用战国时期就流传在秦国的篆书,少部分是省改的秦国篆书,另外吸收了其他六国古文中的一些古字。秦始皇在推行统一文字时,采取的都是极端手段,谁不执行就杀头,所以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了。

小篆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由政府倡导的规范化字体,所以字的结构空前统一,同一个偏旁在不同字中的任何位置都能基本保持固定的形体。

程邈推广隶书,让狱吏写文书更方便

就在秦始皇大力推行小篆时,另一种文字也正悄然兴起。这就是隶书。

说到隶书,就要说说程邈,据说隶书就是他发明的。传说程邈是秦朝官衙中的狱吏,因得罪了秦始皇,被打入大牢。当时正是秦始皇厉行“焚书坑儒”的时候,官吏奏事极多,动不动就有人要坐牢杀头。但这些奏事如果用小篆写太麻烦,于是程邈就造了一种笔画省俭的隶书供狱吏们使用,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此程邈还得到秦始皇的嘉奖,不仅赦免了他,还封他为御史,并推行这种文字在官狱中使用。这种文字叫作隶书,顾名思义就是狱卒皂隶用的。

但这只是个传说,据现在的考古发现,隶书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只是到了秦朝,由程邈等人发展推广了而已。因为正统的小篆写起来比较麻烦,当时没有毛笔,写字主要是刻字,所以肯定是笔画越少越好,于是这些狱吏就用一些笔画省俭的字替代正统文字,只要当官的人自己看得懂就行。后来这种文字渐渐在官吏中间流行。这些隶书的文字大多图快而省,很多字就丢失了六书的规则,比如“牛”字本来有两只角,隶书图省事就变成一只角,“鸟”字本来是很像鸟的形状,隶书就把它写方了,底部本来是个“匕”状字,隶书用四点替代,于是两只脚的鸟变成了四只脚。

隶书与小篆相比,“讹变”“省变”的现象严重,导致变体字的数量大增,文字也失去了六书规定的功能,给后人辨别古字、考证今天文字的来源带来很大麻烦,所以隶书的变革给后人留下很多争议。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