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变成今天的模样都有谁的功劳(2)

2016-09-29 14:20 腾讯儒学

打印 放大 缩小

武则天生造12个字,但只流传15年

到了唐代,楷书是法定的文字。武则天登基后,把权力也施加到了文字上。

文史和辞书学学者赵所生说,武则天发明了一些生造的字,这些字完全不符合造字的规则,都是她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而造的。当时一共造了12个字,把日、月、天、地、星、正、载、初、年、君、臣、照的写法全部改换了。据《资治通鉴》卷204记载:“凤阁侍郎河东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献……太后自名"曌"。”就是说这12个字是武则天的属下为拍她马屁而改造的,而这个叫宗秦客的人其实是武则天的亲戚,是她的“从父姊之子”。

从载初元年武则天改国号起到她去世,这15年间,这些字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全国推行,当时的碑刻、墓志、人物题名、文书等,凡是涉及这12个字的,都一律照改。现如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史资料中还能看到。但武则天一死,第二年这些文字就都废止了,因为这些字实在和汉字造字的初衷相违背,是汉字由统一到混乱的典型,失败也是必然的。

除了武则天,历史上还有很多皇帝试图驾驭文字,比如只要涉及到自己的名字,都要避讳,这些避讳的字要么用其他字替代,要么就生造一个。比如“湻”,本作淳,但为避清穆宗载淳的讳而改成这个字。

唐代还有个故事值得一提。现如今我们使用的很多简写字在古代其实也早已经出现,比如“爱”字,就是唐太宗写草书时形成的。

汉字越写越草

宋代回头推行行书

民国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在自己的《文字音韵学论集》中曾写道:“无如秦朝亡后,到了汉朝……竟因陋就简,把这种差人皂隶写的字,当作正正经经的用场,无论诏书、律、令、历史、古书,都用隶书写,篆书虽没有废,却并不当作正经用,所以到汉中宗的时候,这些学士大夫,已经连小篆都不能识得。”

因为隶书的大量使用,所以小篆渐渐脱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只有专门研究的人才看得懂。但即使已经进行了大量省变的隶书,依然没办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在隶书的基础上,后人又研究出了楷书、行书、草书,这些文字比隶书还要省俭,特别是草书,越写越简单,以致后来已经完全没法认了,只能当一件艺术品欣赏欣赏,文字的功能已经没有了。

所以,到了宋代,不得不回头写行书。宋、元、明三朝,行书是最通行的文字,草书也有人写。

早期只能写楷书

后期馆阁体遭诟病

清朝,风头却变了,认为写草书是不敬,只能写楷书。康熙主持编纂以楷书为规范的大型字典。不过到了道光以后,一种馆阁体又兴盛起来,但馆阁体的文字跟六书严重违背,用笔也不合美术,写起来又浪费时间。但当时清代科举却明确要求考生以馆阁体书写,不以标准馆阁体书写者就无法进入翰林院,所以备受人们诟病。

汉字简化改革是从近代开始的。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324字)。而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