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君”成年人不专属 青少年也中招(2)

2016-10-02 10:59 大河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环境变化:多次转学不适应,男孩休学。

男孩儿小航(化名)成绩不错。上高中那年,父母将小航送到郑州读书,小航出现了各种不适症状,天天闹着要回老家上学。为了给小航“换个环境”,父母又给他转学,可情况并没有好转。无奈,父母只好接他回老家,但小航依然是各种不适应,只能休学。

【分析】“经过测试,小航也患上了抑郁症。”郑欢欢说,他们接待的青少年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转学等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引发的抑郁症。“这些孩子往往内心不够强大,适应能力差。”郑欢欢说,父母过于强调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但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承受极限,也忽视了在新环境中,父母应有的引导和照顾。

家庭环境:父母离异,家庭不和,女孩儿“不想活了”。

17岁郑州女孩儿小婷(化名)患有抑郁症,经常说“不想活了”。经了解,小婷父母离异,起初她跟爸爸、继母生活在一起。后因和继母冲突,被送到奶奶家。小婷说,早不想活了,就怕奶奶伤心。

【分析】袁林方说,小婷性格孤僻、极端,在交流中,能感受到她对外界的敌意,有时是对同学,有时是对父母,“敌意的源头还是家庭,后来,小婷便将这种敌意泛化了”。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有很多与家庭因素有关,如父母在外,孩子留守;小时候被寄养在亲戚家;父母关系不和谐;亲子关系淡漠等。这些孩子缺乏关爱,孤独,没有安全感,会觉得“活着没意思”,进而破罐子破摔,甚至带有一定的攻击性、破坏性。

分析

预防抑郁症,家庭环境、教育最关键

青少年怎样变得抑郁?袁林方说,抑郁症具有遗传性,此外,个人成长的环境、经历等也是造成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压力越来越大,在不知不觉中会将压力转嫁给孩子。如,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部分学校、老师过于强调升学率,对孩子个性化发展、身心健康忽视等,都会让孩子压力过大,出现心理问题。

袁林方表示,预防青少年抑郁症,家庭环境、教育是最关键的。和睦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能让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是培养孩子好性格、好心态的最有效办法。

袁林方说,咨询案例中,许多是孩子的抑郁症严重到一定程度后,父母才意识到,不利于及时诊治病情,增加了孩子的痛苦。袁林方建议,少追问多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情绪,“有时候,总问孩子‘你为什么不高兴’,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而且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处于矛盾期,有时他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