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ck or Treat!这个周末就是万众期待的万圣节啦!说到万圣节,往往离不开鬼魂与恐怖,但其实孩子们对于“妖魔鬼怪”的认识也许与成人完全不同,而过分保护孩子让他们远离这些黑暗题材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必通过血腥的造型或恐怖的画面把对“妖魔鬼怪”的恐惧传递给孩子。或许可以打破常规,用一种温暖而唯美的方式,女巫、吸血鬼、怪兽也可以带来欢乐和感动!
中国孩子要不要过万圣节
万圣节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许多家长开始担忧起这个装神弄鬼的节日。家长们分作两派,有人完全拒绝,意图尽量避开,不让孩子接触。但另一派觉得在接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个并不算积极的节日给孩子以正面的教育。
从商店里节日的促销活动到电视里的新闻画面都有万圣节的信息,更有一些孩子就读于国际学校,这种洋节也是学校的活动之一,完全避开是不太可能的。随着孩子的长大,对于死亡鬼怪的接触越多,产生的疑问和恐惧会多起来,为何不趁这样一个机会化解他们的疑问呢?其实过什么样的节并不可怕,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家长们要预见到。对于家长来说,孩子遇到疑问,如何开导才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其实万圣节还是有许多积极正面的教育可进行的。比如:孩子一般心里都怕鬼,可以利用这个节日,给孩子讲讲鬼,扮成鬼,让孩子知道鬼是虚无的,像童话中的人物,并不可怕,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勇敢的品格。走家串户讨糖吃,正可以给孩子一个交往的机会,培育孩子大胆、大方交往的能力。这在现在貌似开放其实非常封闭的社交环境,是非常难得的。
陪孩子过万圣节的建议
色调应温馨些,不要血腥
现在有许多学校和国际接轨或是受周围商家的影响也给孩子过一些洋节。孩子是一张白纸,当学校为万圣节而装饰,鼓励学生悉心打扮庆祝时,教育工作者确实需要反思,知道做老师的使命,要教育学生分辨善恶。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布置尽量以搞怪为主,太过血腥的不太合适,以绿色、橙色、紫色为主色调,避免大面积使用黑色和红色而增加恐怖的气氛。适合孩子们玩的万圣节活动有化装派对、英语故事表演、讨糖果亲子游戏、画脸谱、宝宝制作南瓜灯展等,老师们可以针对各年龄孩子的特点加以选择。
恐惧是一种心理,没人能够完全不受其影响。万圣节,大家装扮成各种鬼怪,吸血鬼、女巫、蝙蝠、南瓜灯,充满了诡异的色彩,其实对孩子来说是一次很大的心理考验。但如果孩子在节日之前提前有了心理准备,即使遇到也会积极正面对待,那么恐惧在心理上的成分就会很少了。
提前跟孩子讲与万圣节有关的故事,打预防针
建议在节日前,寻找几则跟万圣节相关的小故事,例如《女巫科尔娜杜耶》、《女巫科尔娜杜耶归来》、《月亮面具》等,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先给孩子打预防针。比如故事里会出现女巫、南瓜灯、魔咒、精灵,这些事物在接下来的节日中都会有所出现。再出现时,它们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熟知的事物了,不会大惊小怪。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孩子感到你承认他们害怕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时候,他才会相信你对解除他的害怕所做的解释。”
跟孩子讲战胜鬼怪的过程,帮孩子建立克服恐惧的信心
要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有办法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些故事虽然有提到较为恐怖的事物,但结局都是正面积极的。起初他们也许会觉得气氛压抑、情节紧张,但是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展开,比如小主人公皮埃尔用自己的机灵和智慧战胜了女巫并把她倒进了下水道,以及丑陋的女巫因为真诚善良最后收获朋友的同时也得到了美貌,听到这些结尾,孩子们会在情感上豁然开朗,坚定了战胜恐惧的信心。这些对于孩子建立积极的心理应对是至关重要的。其传递的信息是:即使它们是令人害怕的,但他们最终会被自己战胜,从而建立起应对恐惧的强大心理。
了解孩子真正的害怕原因
想要克服恐惧心理,提高孩子对恐惧事物的心理承受力,就必须要从根本上了解孩子到底在恐惧什么。从恐惧源下手,对症下药,才能快、狠、准地缓解甚至消除孩子对于某件事物的恐惧。例如:一些孩子害怕万圣节,其实他不是害怕万圣节本身,而是害怕与万圣节密切相连的鬼怪、黑暗和死亡。
趁机给孩子进行有关鬼怪教育,让TA明白鬼怪不可怕
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他们一开始对于上幼儿园都是会有一种恐惧感的,因为孩子非常依赖父母,他们非常害怕离开父母。参加万圣节活动父母们应尽可能地让孩子有安全感。当孩子那种不安全感消失了,他们的恐惧就会随之消失了。我们可以借助万圣节让他们去了解一些平时很少提到的事物,比如鬼怪和死亡。孩子一般心里都怕鬼,可以利用这个节日,给孩子讲讲鬼,扮成鬼,让孩子知道鬼是虚无的,像童话中的人物,并不可怕。另外,针对一些恐惧,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童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