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解码“慈孝文化”

2016-11-21 10:20 中国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质朴的诗句,破译了慈孝文化的“密码”,道明了“父慈子孝”的本体论根据,即《仪礼·丧服传》所说的“父子一体也”。    

 一个民族的原创性的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代代相传即形成“传统”的过程中,能在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其某种连续性和同质性,个中之奥秘,就是存在于传统中的所谓“文化基因”,又称之为“文化密码”。解开“密码”,才能把握“传统”,自觉地弘扬“传统”。

作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传统的“慈孝文化”,通过存续了几千年的宗法式家庭或家族制度代代相传而保持其某种连续性和同质性,个中之奥秘同样在于其内在的“文化密码”。这一“文化密码”,本质上可称为“人文密码”,这就是血缘亲情、“亲子之爱”以及内在于其中的亲情“双向交往”伦理关系的心理机制,她是人类最基本、最淳朴、永恒的“人性真情”和“人性美”。所谓“父慈子孝”,只是这一“人文密码”或血缘亲情“双向交往”伦理关系的规范形式。这就是说,我们今天要继承、弘扬传统的“慈孝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码“慈孝文化”,激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之爱,呵护内在于亲情关系中的“双向交往”的心理机制,大力弘扬这种人类最质朴的“人性美”,让这种“人性美”充溢于每一个家庭,成为构建和谐家庭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基础。

“规范”不就是“道德”,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人伦的道德规范,不就是慈孝本身。老子有言:“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第十八章)又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第十九章)这前后两章所说的“孝慈”是不同的,前者是指“规范”,后者是指“规范”背后的孝慈本身,即发自于内心的亲情之爱,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一种人性美,一种“人文精神”。这种内在与外在之别,古人用“本”与“末”(或“名”与“实”)这两个哲学范畴加以概括,作为质朴的内在的亲情之爱、“人文精神”,是“本”;而作为行为规范的“孝”、“慈”,是“末”。“本”如树木之根系,“末”如树木之枝叶,无根系则无枝叶,反之,无枝叶,只有根系,则也成不了树木,而根深才能叶茂,一棵树木必然是根系与枝叶的统一;同样,名以指实,离开了实的名,就成了空洞的东西。对于道德文化,也是本与末(德性与规范)的统一。“慈孝文化”,如果丧失了亲情之爱,孝、慈的规范就成了技术性的工具或无真情实意的虚名。老子批评说“六亲不和有孝慈”,这种孝慈就是用来调节父子关系的技术性工具,只是一种形式,甚至可能沦为虚名、虚伪。孔子说:

“今之孝者,是谓有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无孝敬之心,只是供父母衣食之养,虽符合“孝”的规范要求,但这与牛马的有养没有本质的不同。孔子认为这不是“孝”,“孝”作为道德,应是“爱心”与赡养的统一,而且重在“爱心”。

舍本求末,不是真正的孝、慈道德。例如,有的子女每月、每年可以给父母一笔钱,以为这就尽了作子女的“孝”,当然,这也是应然之举,是值得肯定的,不过,现在的老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老人,并不缺钱,缺的是“天伦之乐”,是精神上的慰藉,而作子女的恰恰不能满足老人最需要的“敬”,不能给老人以亲情之爱。所以上海市妇联在其所倡导的家庭美德“十要”中,强调“孝敬父母要贴心”,突出了“孝”之“本”。这种给老人以心理慰藉的孝,即是精神赡养。一位老人写信给《新民晚报》表达了这种心声:儿女们即使没有时间常回家看看,隔三差五打个电话问问、聊聊也好,哪怕只是“天冷了注意保暖”、“最近身体好吗”等片言只语,足矣!老人渴望精神赡养。据报道,江苏海安一位老母亲就精神赡养权将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判儿子定期上门探望。法院对此做出判决:每月探望不少于两次,每次探望不少于一小时……这是一场罕见的诉讼。且不论其实际效果如何,但它把精神赡养权提升到法律的高度,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何为精神赡养?简言之,就是重视、关心、满足老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相对于物质生活而言,老人恐怕更看重精神赡养。他们年迈体衰,行动不便,闭门独居,寂寞难忍,于是更渴望经常有人来拉拉家常,嘘寒问暖。而如今不少做儿女的恰恰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以为满足了老人的吃、喝、穿、住就是孝,殊不知“厚养身,薄养心”不是真正的“孝”。对于“慈”也一样,也有“本”与“末”的关系,现在是重“末”而不求“本”;重“物质”而不重“精神”,重“知识增长”而不重“人文品德”。这不是对子女的真正慈爱,还有可能会害了子女。所以上海市妇联在“十要”中强调“教育子女要重德”,也可以这样说:“慈爱子女要重德。”这就突出了“慈”之“本”。

魏晋时期的天才哲学家王弼曾讲过两句话,一句叫“崇本以抑末”;一句叫“崇本以举其末”。前一句话是说,要振兴道德,应该崇尚道德之根本,而不能专注于道德的枝末,总是用规范(工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他反对“弃其本而适其末”。后一句话是说,要崇尚道德之根本,激发起人们内在的爱心,这样,人们就会自觉自愿地践履道德规范,就会“举其末”。这对于当今的道德建设仍具有现实的意义。解码“慈孝文化”,其义正在于此。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