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帮助他们理解情绪背后的故事
引发某个人情绪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可不容易!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他人的情绪和我们有关。
·当你带着孩子在餐厅排队的时候,你可以给周围的陌生人编一些故事(不过要确保你的音量别让那个故事的主角听到)。你可以谈谈你认为那些人正因为哪些事而带有哪些情绪。举个例子,你可以假设:“那对夫妻正在度蜜月,而妻子感到很心烦,因为她刚刚察觉自己的丈夫睡觉会打呼噜。”
·当你的孩子把他人的情绪反应归咎于自己时,帮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我知道爷爷昨天晚上听起来很生气,不过我不觉得他是因为你而生气的。是不是有其他什么事呢?”
4.让他们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人生总是充满了高低起伏的情绪。要管理好阴晴不定的情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那些患有多动症的人来说,自我管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通过谈话来转换情绪。“你现在正在气头上,你能做些什么让自己冷静下来呢?”你对自己也可以用这一招,然后把答案告诉你的孩子。“妈妈需要一个人静一静,让情绪冷静一下。”
·在生活中找一些能够教育孩子的时刻。当你失去冷静时,你要对自己的情绪失控负责,并且尽快向孩子道歉。告诉孩子他们做哪些事情时很容易惹你生气。作出情绪化的反应是很正常的,而且经常不由自主地就发生了,但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反应。帮助孩子了解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反应。这能够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情绪管理。
5.最重要的一点,经常谈论情绪
经常讨论情绪是如何出现的,以及情绪对我们的一天有何影响,这跟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一样重要。你越努力地帮助孩子练习这项重要的技能,他们就能越快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智商。
专家提醒:别把心理早熟当情商高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发育神经生物学博士后王珏给出了这样的分析,父母都希望宝宝快快长大。但如今,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早熟问题却让家长头疼,特别是心理早熟常被忽视,个别家长甚至自以为是孩子聪明、情商高的表现。
日常新闻中不乏“5岁男孩自称有三个老婆”“12岁小情侣开房”的案例。中小学生的QQ空间、百度贴吧等社交平台中,常能看到“哭了,痛了,懂了”“不会爱了”“心好累”等成人化言论;还有的孩子,在父母参加的聚会上大讲似懂非懂的黄段子。
王珏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网络普及带来的影响。据调查,我国10岁以下小网民比例达到0.9%,大约300万人左右,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现在的孩子缺乏同伴,孩子只能从网络等途径寻求交流。网络社交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加之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差,好奇心强,很容易受网络信息影响。还有很多电视节目中充斥着不良信息,加速了孩子的心理早熟。
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缺失。过去家长能管孩子吃饱穿暖就不错了,但管教孩子的时间更多,也更严厉。现在家长重视家庭教育,舍得花钱,但恰恰最重要的陪伴却减少了,很多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不了解他们平时的心理变化。
王珏呼吁广大家长,要用爱去关心孩子的心理动态。爱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营养素,能帮助他们获得安全感,进而更好成长;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不要急于求成,要顺其自然。更不要为了炫耀而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本领”;给孩子选择书籍时,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儿童读物;对孩子看电视和上网要有一定监督,一般可将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让其浏览有益的网站,防止孩子沉迷于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中;不要随便把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冲突矛盾跟孩子说,更不能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和“垃圾箱”。
文章来源:人民网 澎湃新闻 光明网 天府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