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破茧
高分考进大学 相信人生拥有无数可能
凡是不能将你打倒的,终会让你更加强大。
如今,贺铃峻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是因为每次俯在父亲和爷爷背上时,感受到的急促呼吸和颤抖双肩,还是母亲充满担忧的关切眼神,或者是其他的善意和帮助,总之,走过那段伴随着自我怀疑和挣扎的时光之后,他再也不会疑惑于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在网上看见澳大利亚的尼克胡哲,他生下来就没有四肢,但依然骑马、打鼓、游泳、足球,修了两个大学学位,活得自信骄傲。”第一次看到图片中只有躯干的尼克,在海浪中畅快大笑时,贺铃峻是敬佩、羞愧、庆幸的,年少的他感受到隐藏在残忍命运后的希望,“我的腿没力气,但四肢还在,我年轻,总会有站起来的可能。”
于是,对于神农尝百草般的治疗,他更加坦然地重复在一次次充满期待的开始、漫长的坚持、最后无功而返的结束中。
对于自己能够掌握的事情,他更加努力地去争取。高中时代,他的成绩保持在年级前20名,最终,585分的高考成绩将他送进了大学课堂。曾经数学是他的弱项,但在最近的期中考试中,他是年级仅有的几个90分以上的学生。
“我的身体或许被束缚,但心灵想去看到更远的地方。”高一那年,课本上史铁生先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让贺铃峻一读再读。文中,老先生问道:“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对于这个曾让贺铃峻辗转反侧的疑问,现在的他已经不再纠结,“我觉得我不是不幸的人,我还拥有无数可能性。我要好好活,努力过。”
未来的希冀
毕业后想自食其力 渴望正常行走
事实上,努力着的是贺铃峻全家人。在成都,父亲和爷爷负责接送他上学放学,奶奶和母亲则留在宜宾老家照顾上学的妹妹。每隔半个月,母亲就会到成都来看看儿子,分享片刻的相聚时光。
11月24日感恩节,是贺学鹰69岁生日,出租房里,一顿稍微丰盛的晚餐是庆祝方式。“不期望寿比南山,只希望平安就好。”贺铃峻用简单虔诚的笔调在空间里写道。
他们不知道的是,就是在这天晚上,贺铃峻的故事被学校多个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看到了。
“当天我们几个学院青协的负责人就在群里讨论,想要帮帮他。”大二学生张钦浩是最早帮助贺铃峻上学的同学,如今,他们根据课表,若是遇到教室在三楼以上的课,就会轮流来将铃峻送到教室。“本来我们是想要全包的,但是铃峻他们不干,非说太麻烦我们了。”一位女生解释道。
通常,志愿者们早早到达贺家,拿书包、推轮椅,然后再帮助铃峻坐上轮椅出门。一路上,三五个学生围在他旁边,虽然互不熟识,但仍会摆谈起学习上的困顿、生活中的见闻。铃峻很少说话,但在听到这些“新鲜”的故事后会微微笑。有时,志愿者们走得很快,贺学鹰就在后面一路小跑,看到有坡坡坎坎的地方,就冲上去帮忙。
学生们也很“给力”。到达教学楼后,他们一边分配任务,一边有“勇士”主动请缨,扶起铃峻背起来。
“这些娃娃也不容易,都要上课,还来帮我们。”看着志愿者们把孙子背上楼梯,这位老实巴交的老人,除了不停说“谢谢”,甚至想不起别的词。到达教室后,爷爷会在门前打望一番,孙子快要上课时,才会离开。
因为怕自己在大学的教学楼里“迷路”,爷爷会在回程路上,把轮椅重新摆放在楼下最显眼的位置。这样一来,就算找不到教学楼,只要看到楼梯口的轮椅,就知道接孙子的地点了。“刚开始的时候每天要一栋一栋地找,现在熟悉了就好了。方法虽笨,管用就好。”
就在贺学鹰往回走时,坐在教室里的铃峻翻开了书本。对于功课,他向来专注认真,尽管抬手困难,但他还是会尽量将笔记做得干净、漂亮。对于未来,他也有思考,想成为一名专业的财务人员。“这份工作不需要到处东奔西走,是我能做到的。”
回程路上,爷爷穿过了一个十字路口,数以千计的学生们,正三五成群赶赴不同的教室。他们说笑着与贺学鹰擦身而过,跑着冲进教学楼。这瞬间,自诩为“又蠢又呆”的老人迟疑几秒,叹了口气:“人生的道路其实在我们出生时就注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我这辈子就是农民,没干过一件大事,可我希望孙子的路能改变,毕竟他才18岁。”
在他脑海里,一直有幅这样的画面——冬日暖阳下,铃峻欢笑奔跑,没有任何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