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镀金”心态不合时宜
民生周刊:对有些人而言,留学是镀金,有些人是逃离高考,有些人是为看世界,您觉得怎样的留学心态才是正确的?
谷贤林: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多个年头了,今天我们对国外的大学已经越来越了解,看待留学也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关注一个人通过留学掌握的本领、获得的能力,而不是留学的经历。
留学的镀金价值已经越来越低,镀金心态已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心态。逃离高考或者是为了看世界,我觉得都无可厚非,前者是现实环境下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后者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时代本就是教育的组成部分。
民生周刊:留学的国家、学校、专业选择众多,中国学生应该如何选择?
谷贤林:尽可能客观地评估家庭的经济支持能力、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合适的地区、学校和专业。少走弯路。
民生周刊:很多人通过中介出国,但难免存在一些骗局,有人甚至误入野鸡学校,留学的路径有哪些?
谷贤林:对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学生或大学生来说,最简单的方式是自己直接上国外学校的网站上浏览,了解入学的相关要求,自己与招生部门联系或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帮助处理留学事务。
留学生就业难与专业选择有关
民生周刊:很多学生出国后不能适应,如果确定要出国留学,应该做哪些准备?
谷贤林:外语水平与独立生活能力、留学国家的风俗习惯及法律知识。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活,能够用当地语言熟练地与人沟通和交流,不仅是听课、顺利完成学业所必须的,也是有效地保护自己的重要基础。
另外,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国外学习不仅要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琐碎事务,还要忍受长期远离家人的孤独,需要内心强大,有很强的独立性与自理生活能力。
民生周刊:近年来,留学生归国后出现就业难、收入低等问题,“海龟”变“海带”,与留学的巨大投入、花费成反差,留学的性价比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谷贤林: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物品的价格和收益与物品的稀缺性呈正相关。当留学生人数少,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求时,留学的收益一般大于投入;而当留学人数超过社会的实际需求时,留学的收益就会少于投入。
另一方面,与专业选择有关,当前很多“海带”在留学时选择的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基本上都不是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这类专业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之后都是最先出现过度教育的专业,难就业是普遍现象,这也是在出国前一定要考虑的,否则肯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