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海外学子:我愿做一粒种子

2017-05-08 08:53 人民网

来源标题:海外学子:我愿做一粒种子

“中国菜里都要加味精”、“中国男女比例失调,男性找不到结婚对象”……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并非博人一乐的段子,而是中国学生在海外求学期间被留学目的地民众所问的真实问题。

中国留学生诧异于外国民众对中国的知之甚少,也深感自己作为中国人“形象”的重要。 课堂上、生活中,遇到谈“中国”的话题,海外学子总想告诉对方“我们的中国是这样的……”。

在信息铺天盖地的今天,在想了解中国的外国民众越来越多的今天,中国留学生群体作为连接中西的纽带,仅仅介绍长城、功夫、熊猫等中国元素早已满足不了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欲”。如何用新的话语风格、层次更深的对话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是他们中不少人思考并正在实践的。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张悦悦

去年年初,一个在伦敦小有名气的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的机构邀请我加入他们的理事会。和英国众多与中国相关的社团不同,这个机构是由几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英国人通过十几年的合作建立的,而且至今他们的会员依然主要是伦敦及周边的英国人。这个机构找到我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困惑:明明关心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但他们最近几年举办活动反而人气大不如以前,会员人数逐年减少,对年轻人也似乎无吸引力。该机构的几个创立人已接近退休年龄,力不从心,后来他们听几个人推荐说我热心公益事业,又做中国社会学研究,就登门邀我加盟,帮助他们重振旗鼓。

参加了机构的几次活动,倒是引起了我的社会学兴趣:他们的受众面主要是对中国感兴趣却对中国了解很少的英国人,所以活动中参与者经常会提出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我忽然意识到:恰恰是这些天真而琐碎的提问才是接地气的文化传播需要面对的吧!因此我加入了这个机构,并担任起他们的活动总监。

我也很快发现了这个机构为何在“中国热”持续的今天会面临会员逐年减少的问题:他们对“传播文化”的定义还仅仅限于中国古典和传统文化的展示,比如租中国茶室邀大家一起看历史纪录片,周末集体参观完中国美术特展或聆听了一位华裔上的二胡赏析课后,再去中餐馆要一份糖醋里脊或者柠檬鸡……好像单纯这样把英国人“曝光”于中华元素之中,就算“体验”中国文化了,中华文明就得以“传播”了。这种单纯的“曝光式”文化交流一两次感觉新奇,时间久了难免会觉得没营养或“没用”,因为单纯展现“中国是什么”对促进文化理解和接纳收效未必高,偶尔还会有说教之嫌。

文化并不仅仅是“知识点”,文化是一个群体传承下来的生存逻辑和相应而生的生活审美,所以文化传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中国是什么”的阐述上,而应该立足于探讨“中国为什么”。我提议开设名为“第一人称”的公开讲座,针对某个中国的热点问题邀请在这方面有切身工作或生活经验的人来谈谈那些看似陌生的习俗和风尚是不是有一些单纯而朴素的社会逻辑。

现在我已经离开了那个文化机构,不过我的“传播观”依旧,而且我认为它不仅仅适用于中国,也不仅仅适用于机构团体的活动中。每年在我的社会学课程之初,我都会向学生点明一个道理:当我们在茶余饭后对一个陌生国度的新闻品头论足的时候——不论这个国家是在哪里——我们常常会忽略在那个遥远的社会里住着和我们一样有各种诉求的理性个体。如果文化传播能超越简单的对“是什么”的陈列,而附加上对“为什么”的探索上,则那些异国的不可思议,可能会沉淀为根植于听众心中的一份感同身受。

(寄自英国)

为外国朋友“答疑解惑”

李 悦

央视的《朗读者》是我每周都会看的节目。其中一期节目中,“汉字叔叔”理查德朗读的《陋室铭》让很多中国人感叹,一位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了解的程度之深。理查德是美国人,为了研究汉字倾其所有,用10年的时间学习汉语,用20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汉字数据库。可见,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海外也同样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染力。

在我们学校也有这样一位老师,当我跟他聊起中国时,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熟知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提到中国,我可以想到的有很多。我在大学毕业那年去了北京,游览天安门、长城,感受到了非常令人惊叹的历史和建筑。”

但是在我所了解的范围内,这种现象是个别的。更多外国老师和同学对于中国的了解停留在中餐的层面。也可能是因为洛杉矶的中餐太多,大家可以准确地说出去哪条路可以吃到最地道的中国食物,却缺乏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等层面的更多了解。

其实,在国外的校园里,大家对于中国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中国学生。无论是一起参与课堂讨论、做作业,还是出去游玩,其实都是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结合我自己的经历以及与一些老师交流,我也意识到中国学生或许可以做一些努力,从而为让世界了解中国发挥作用。

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所有的留学生都是带着自身的文化因素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再加上很容易就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文化沟通过程。但是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了解、认同和自信。我很遗憾地看到,有一些小留学生,因为年纪很小就来到美国,缺少对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积累,英语说得越来越好,却渐渐遗忘了如何书写汉字。如果自己读不懂诗词,又如何向外国的朋友解释呢?

其次,文化的理解和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能够融入所在地的本土文化,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但是目前中国学生在海外留给大家的印象多是“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但是大多很安静,不喜欢表达”,尤其是在一些中国学生较多的学校或者专业分支,容易出现中国学生“抱团”的现象。不可否认的是,留学生融入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并非易事,但是中国留学生可能需要更多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交流,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更多地寻求融入当地文化的机会,才可能更好地介绍中国。

同时,还需要注重传播的细节和方法。去年中秋节,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举办了一个小型聚会,我们在寝室准备饭菜,邀请大家一起来过节。大家都玩儿得很开心,我们也认识了更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

“我听说月亮上住着一位仙女,对吗?”有同学问道。

于是我们向外国同学介绍了中秋节的传说和习俗。

“中国有很多关于中秋、关于月亮的诗词……”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但把中国的传说、典故翻译成英文再表达出来,真非易事。我们还向外国同学展示了提前抄写好的关于中秋的古诗词、教他们使用筷子等,所有人都乐在其中。其实,一些外国同学对于中国的习俗有所耳闻,但是他们通常又充满疑问和好奇。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好“答疑解惑”的工作,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何乐而不为呢?

(寄自美国)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