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海外学子:我愿做一粒种子(2)

2017-05-08 08:53 人民网

来源标题:海外学子:我愿做一粒种子

在点滴之中讲述中国故事

马素湘

近几年,留学热潮愈演愈烈。求学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毋庸置疑成为了外国民众眼中中国形象的代言人。

众所周知,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最为直接的是同当地人交流。同样的,在外国人眼中,了解中国的方式不仅仅是看电视或网站上的新闻,还可以通过中国留学生来观察中国。

然而,在信息全球化趋势下,在中国学生留学海外持续升温背景下,国外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却依然停留在浅层次。对我们这些身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常常能够感觉到身边的外国朋友对中国存在的误解。比如在课堂讨论中,谈论到涉及中国的话题,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常常也会思考,为什么外国朋友对中国存在误解,甚至是一些偏见呢?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信息的不对称、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等。

在我攻读了近1年半的国际传媒专业硕士之后,我明白,这些误解在于出发点不同或是立场的差异。在理清思路后,再同外国友人交流时,便可以使自己的立场站得住脚,更加清楚明白地指出双方分歧所在,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差异,向他们传达出一个真实的中国。

一个国家的发展现状与其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要想让外国友人真正认识了解中国,首先需要让他们对中华文化有基本的认识。可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岂是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的?罗马非一日建成,中华文化的传播既需要更多的耐心,更需要渗透进生活中的熏陶。

可喜的是,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设立、国外高校中多样的中国学生社团的成立以及大街小巷中华美食的亮相等都在向世界传递着中华文化的讯息。例如,我所就读的墨尔本大学就有汉服社、棋社、书法社等不下10个旨在将中华文化介绍到校园中的社团。学生们组织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在国外校园传播中华文化添彩助力。

在海外,也不乏喜爱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他们对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抱有好奇心,会主动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中华美食也俘获了一大批外国人的心。我的一位外国朋友特别喜欢吃四川菜,可谓无辣不欢。

对身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传播中华文化可以在生活学习的点滴之中,也可以在闲暇时随意的交谈中。新一代的中国青年更应在时代潮流中构建自己的家国情怀,无论身在何方,不忘中华儿女的身份,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文化风情。

(寄自澳大利亚)

我们的可为与不可为

熊楚钰

记得高中毕业典礼的时候,校长在致辞的结尾特意强调道:诸位同学将来都是要到国外深造的。你们要牢记在心,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国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中国的形象。言下之意就是出门在外,大家要意识到自己言行举止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在你走出国门的那一刻,你”自己”就不完全属于你本人了,而变成了一种国家形象的代表。

我刚到国外时还在认真遵循长辈临行前的各种谆谆教诲,走路认准红绿灯、不横穿马路,遇到不友好的人保持微笑、自我检讨。可随着我在美国待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也逐渐吸收了纽约的生活气息,为了自己的权益不忍气吞声。

渐渐地,我也习惯了既不将自己与“中国”割裂开来,也不刻意强调自己的身份。

上课发言和写作业是我平时在英文的语境下提到“中国”最多的情况,因为我慢慢发现,老师们往往会欣赏学生介绍一些不为他们所知的文化。因此,我时不时会提起一些与中国社会相关的现象,介绍中国不那么为人所知却有趣的一面。比如,一些新兴产业如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一些年轻人引领的新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已经熟悉了“微信”这个词,然而当他们听说微信功能的多样化和实用性,以及借由微信发展出的各种文化——朋友圈微商、公众号、抢红包等,一个个都一脸惊奇。

在这学期的一节课上,在我演讲完自己期中论文的研究方向——“朋友圈代购对于微信平台的使用”之后的5分钟提问环节,因为下面的美国同学不停地向我抛出问题而超时,老师不得不站出来叫停提问,控制时间。上学期的另一节课上,我对比必胜客在中美两国的形象,并论证必胜客在全球市场上的营销策略,也引起了同学老师很大的好奇心。一名美国同学课后突然找我搭话,告诉我他去过上海,然后开始饶有兴趣地通过讲述他去上海肯德基时的体验,告诉我他从我的演讲中受到了新的启发。

“文化传播”是一桩非常严肃的责任。由于我时常认为自己对于自己的国家知之甚少,所以从来不曾把自己向别人介绍中国认为是一种“文化传播”。每当我的外国朋友告诉我他们在学中文或者试图跟我秀几句中文时,我也总是忍不住担心自己对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理解不透彻,误导了别人。所以,尽管我总是在朋友跟我提到“中国”的任何话题时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有一切疑问都可以跟我讨论;尽管我尽己所能地帮助我的同学看中文作业,但我并不敢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力。毕竟在校园环境中,打交道的对象都是象牙塔中的师生员工。更大的改变或许需要更有影响力的机制推动。

我曾经很愤愤不平,学校内华人学生会的活动或多或少都显示出对中华文化本身了解不深。最常见的形式永远都是外卖蛋挞、饺子,然后欢迎大家来一边吃一边交流。后来我通过与华裔同学的交流,更多地感觉到了他们中许多人,其实是想要了解中华文化却有心无力。

我也在慢慢转变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只要是用包容的态度在吸收中华文化,一点一滴的努力我都应该欣赏。至于如何让别人更加了解“我”的文化,我希望这同样应该是一个 “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抱着一颗学习的心,从小事做起,不拘泥于形式,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为自己设限。

(寄自美国)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