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2:
学术资源丰富 乐与学生分享
在学术研究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学生还应了解导师是否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并愿意将其分享给学生,同时是否愿意给学生提供好的平台来提高专业水平。
关晓鑫介绍说:“我们老师带的学生很多,在分配项目任务时,她会提前和每一个学生单独谈话,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比如,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外英语教学方法。因为我对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很感兴趣,在专业学习上很希望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老师在了解到我的想法之后,就给我安排了实地考察中小学的任务。我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参观纽约公立学校,观察中小学老师如何上课,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等。有的同学希望了解大学教学,导师就会给他们安排助教任务,让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大学老师的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机会,可以增加与学生的接触,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的反应,以完善自己对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的认识和思考。”关晓鑫说。“我们很幸运,因为导师乐意将她的资源分享给我们,同时老师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提供不同的资源,使我们收益良多。”关晓鑫补充道。
李慧子也对此感受深刻:“安老师常常给我们推荐一些美国的著名学者,指导我们有针对性地阅读他们的文章。之前他就将哈佛大学著名的中国哲学教授迈克·普鸣介绍给我认识。吃饭时,普鸣向我介绍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对‘真实的自我’这一观点的差异,我们还进行了一些讨论。普鸣的思想对我启发很大。后来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介绍普鸣的中国哲学课。如果没有导师的介绍,我不会有这机会与如此著名的教授近距离地进行交流。我的导师平时还会带我们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李慧子认为,如果导师愿意将自己的学术资源分享给学生,学生将会增加学术兴趣,拥有更多的成长机会。
标准3:
人品受到认可 为人亲和热情
学子在选择导师时,不妨再看看备选的导师是否具有亲和力以及导师的人品是否广受师生认可。
李慧子非常庆幸自己留学期间的导师是安靖如老师。她认为,导师的关心能够给学生异国求学带来动力。学习的环境和心情是很重要的。“安老师在学术界口碑极佳。我去美国的时候,他帮我在学校BBS上发了寻找房子的告示,一旦收到房东的回复,他就会并提前帮我筛选房源并立刻帮我联系。在我下飞机后,他还给我买了从机场到中转城市的车票,然后开车到中转城市接我,并帮我把大行李箱搬到学校门口。初到美国,导师如此关心,让我感到非常温暖。据我所知,他对每一个学生都很关心,从来不会摆架子。记得我们班在美国的最后一节课是在安老师家里一起上的,我们一起吃了午饭,然后讨论了论文,气氛轻松愉快,让大家都很难忘。”李慧子说。
关晓鑫也表示,导师的关心会让学子的留学生活更加温暖。关晓鑫说:“我的导师很关心我们留学生。她来自波多黎各,对于我们离开家乡读书的心情感同身受,所以常常会抽时间听我们谈生活中的趣事和烦心事。有一次,她在课后提醒我们女生出行要注意安全,还示范遇到不怀好意搭讪的人要大声叫出来求助。她严肃地大声说‘离我远点,我是这所学校的老师’,说完她笑着说‘这是我第一次示范,不太完美,你们最好结伴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