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悠悠上下五千年,这其中的故事,可多着呢。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河北山海关的长城,见证了民族抗战时期的不屈精神,更是古人的血汗结晶;秦始皇陵兵马俑更是历史的一个重大发现;敦煌莫高窟;北京博物馆里陈列的各式文物。这些历史文物的发现,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过程,也让人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慧。
宜兴被誉为“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它的景色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宜兴历史悠久,先民勤劳朴实,留下众多文化遗存有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
位于芳庄镇溪东村的西溪遗址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大型聚落遗址,体现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舒适,自然的美好生活。西渚镇猪婆山曾是春秋战国时期人群居住点。1984年,吾桥村出土的汉代独木舟被南京博物馆收藏。2002年发掘的骆驼墩遗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带过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点,对研究长江下游古代文明进程有着重要意义,被列为2002年国内六大考古发现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一说骆驼墩遗。
骆驼墩遗址位于新街镇夏姜村唐南村。总面积为25万平方千米。实际发掘面积仅1309平方米。此前考古发现只是冰山一角。骆驼墩遗址分北区和南区。南区在名为骆驼墩的自然岗地,北区在唐南村北。骆驼墩遗址遗址距今约7000到5000年,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骆驼墩遗址经1959年的第一次探掘到1962年的试掘基本探清了具体事函,在土墩表面下,深30--50厘米处有几何印纹陶片、夹沙陶、泥质会陶和釉陶片,也发现了石镞和灰屑。同时,骆驼墩一直也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源地。在遗址至今仍可以看到半环围绕的河道,它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河道,当时应当是作为这一中心部落的护城河,一方面用来排涝,也可作为水源,同时还可围界并抵御外敌入侵。
这里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河道,既深又阔在淤积层中还有倒塌的大树等。太湖是在8000年左右前形成的,而骆驼墩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7300多年前。林留根等一些考古学家对骆驼墩遗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是太湖西岸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它的发现推动了太湖西岸文明起源的研究。同时确立了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新的文化类型——骆驼墩文化类型,丰富了马家浜文化,重新划分了马家浜文化的次文化2001~2002年,南京博物院和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发现了以平底腰檐釜为重要特征的全新文化类型和大量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瓮棺葬,筛选出相当数量的炭化稻米。
不管是驼墩遗址还是其他有富有意义的历史遗址,都凝聚着古代人民的心血。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耗尽脑力的思考,挥洒的汗水,铸就了如今的辉煌,我们不应该去破坏它们,在观景区内乱丢垃圾,在长城上随意丢弃塑料瓶,看到垃圾成堆的情景,不禁让人寒心。我们应该保护文物,让更多人看到古代人民的智慧,感受到民族自豪感。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一名中国人,传承是我们的职责,牢记历史是我们的使命。国家文物见证了我们的历史,我们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串联着历史的红飘带还在延续着,等着我们新一代,在有能力是牵起它,迈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探索更多奥秘,寻找更多文物,与中华人民一起携手,领略中华文化历史的万紫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