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鲁迅
一个民族的固有思想必然不是一两日形成的。余秋雨曾经说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保持着一种实用,理性,平衡,适度,普及,很少被某种神秘主义裹卷。但在我看来,中华文明确实没有泯灭,但中华文明却也在这样的坚守中渐渐定格,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同样的思想从未动摇,相对于正确的价值观而言,这难道不是一种吞噬?
从《孔雀东南飞》到《红楼梦》,再到更近些时期的《金锁记》,对于女子的压迫思想就这样被人们不约而同又悄无声息地传承下来,这过程中也不乏反抗者,但似乎反抗者们自身也都是受了种种观念的迫害,极少有人敢于坚定明了地直白地为自己争取权利。文学著作的诞生也只能引起哀叹,在这轮番而至的哀叹声中,敢于直言的愤怒与冲动也消逝了。从诗经中的《氓之》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演变为如今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未改变,人们也习惯着这种“男子就是全世界”的观念。
近年兴起的“绿茶”“软妹”“女汉子”等等不胜枚举的词汇,尤其想谈“女汉子”和“女强人”,其实这种女生开朗爱笑,勇敢好强并且善于动手实践的性格,由此似乎并不能看出她们为何不受男生的青睐,但现实却是多数情况女生的示弱,更得男性喜爱。令人疑惑的是,强人为什么一定要有性别区分?强大,为什么会让男生退让,却不会让男生受到鼓舞去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每当遇到不同的声音,我都更急切坚定地认为:不是女汉子不符合大众男生品味,而是自身能力不及她们的男性,无法驾驭这种类型的女生。艾玛沃特森曾经说她15岁时她的女性朋友开始退出运动队,因为害怕自己显得肌肉发达。由此看来,因为人们觉得女生应该柔弱应该被保护,所以女生宁愿不再努力下去,不去尽自己全力做好每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第一时间寻求帮助,然而会有更多机会得到男生的保护,这种以自我倒退的形式换取来的情感,真的值得么?而她们,这种不愿意示弱的女生,就是承受着不被男生青睐的对待依然努力的逆行人。也许是我们一直以来对于男性的期待过高了,男性不被要求强大,女性就不用被要求示弱,因为在我眼中,努力进取的人才更可爱,去凭借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种种闪光点便总会吸引来更优秀的另一半,这种模式下所形成的情侣关系才会是自由平等的,没有男女之分。
我不知道这种形式会持续到何时才能结束,也不揣测是否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醒来,她们能不能促进中国男子变得更强大。我只能在充满悲哀的浪潮中庆幸现在仍有敢于反抗的女性存在着。我坚信,心怀这种敢于对抗固有思想也能将其一直保持下去的女性,她们未来找到的能带给他幸福的不是简简单单的男孩子,而是真正强大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