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爱情课”引热议 你在意的其实是“早恋”

2018-1-30   第十期     策划:于淼   
近日,南京有位政协委员建议中学增加爱情课,引发家长、老师和学生的热议。其实,你在意的是孩子的“早恋”吧~在中国,“早恋”这个概念让大多数家长谈之色变,那些年,为了阻止它你们真是煞费苦心。家长们,早恋≠洪水猛兽,智慧的你可以这样做。
一些大学开起“爱情课”,都还算是新闻;那么,给中学生开“爱情课”呢?南京市政协委员侯小东带到今年市两会上的一份提案建议,加强中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多增加一些爱情相关的课程。  

学生:高中再上“爱情课”已经迟了

“我觉得没有必要,现在的高中生都比较早熟,有时候还会在一起讨论。这种课程放在初一、初二比较合适。”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高三学生王同学告诉记者,自己的高中没有设置这样的课程,只有一个心理站,不过平时去的人也不多,恋爱在学校算是一个“灰色话题”。

家长:不用刻意增课,可以从文学中学会爱  

“孩子都忙着学习,哪有时间思考恋爱的问题,我觉得不用刻意去增加 爱情课 。”一位初二孩子的家长黄女士表示,她觉得自己孩子的班级里,学生都比较单纯,都忙着学习,并没有那些“拜金”的恋爱观。“学生的课程里有一些恋爱的内容,我觉得这些就够了。” 

另一位初二学生家长朱先生也表示,“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里都有写到 爱情 ,孩子会自己学习。”他觉得不用刻意加“爱情课”。

“爱情课”引发关注,家长、老师更在意的是学生们的“早恋”~在于中国“早恋”这个概念让大多数家长谈之色变,那些年,为了阻止它家长和学校可谓是煞费苦心。

什么是“早恋”?

早恋其实并非一个专业名词,而是某些长辈或教育工作者的主观定义。国际上一般把早于16岁的“恋爱”称为“早恋”,不少人极力反对这类感情的存在。早恋,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和生理发育的基础上,从心理活动转到实践行为中去的。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心中有了爱慕的对象,主动地去靠近,顺利的话进而频繁互动,相互倾心,就有可能导致“早恋”的发生。

关于早恋,一些父母和教育者认为这是青少年的人权和自由。恋爱可以培养人际交往和学习的能力,满足青少年接近异性的心理,环节学习的压力,相对而言,青春期的恋爱还较为纯洁,很少涉及性和利益。恋爱,也是青少年练习爱的介质。

反对者则认为,早恋会影响应试能力和考试成绩。认为青春期的恋爱与过早发生性行为有关,影响身心健康。很多早恋者情绪容易波动,自控能力差,甚至会影响身体健康。

防止早恋,家长学校也是蛮拼的

那些年,为了防止孩子们谈恋爱,家长也是蛮拼的一起看看网友们的各种惨痛的回忆:

“我爸盗我qq进男朋友空间留言分手。”

“告诉我我和王思聪是娃娃亲,从此再没心情爱别人。”

“让我和中老年妇女撞衫……”

“我妈说现在不可以早恋,但是长大后可以一次谈很多男票,我信了。”

全国各地的学校,为了将早恋萌芽扼杀在摇篮里,也可以说是下足了工夫:

陕西神木县一所中学为了防止学生早恋,实行男女生分区就餐。

福建福安市一高中特意出台了《男女生交往规定》,不准长时间盯女生看。

山东济南一高中曾要求男女交往至少保持44厘米以上”。

河南漯河一高中规定:“男女生交往须5人在场且地方明亮”。

甚至新版英语教材中,由于韩梅梅嫁人了,新郎却不是李雷,有些网友把这理解为“建国后早恋不能成精”。然而当时的教材主编回应道:“韩梅梅和李雷根本就没有任何恋情,两个人从头到尾就没说过几句话,因当年怕孩子早恋,刻意不让俩人有太多来往。插图作者王惟震也表示:“当时画的时候就得警惕,不能给孩子传授任何不良的东西。”

在国外,是没早恋这个词语的。它通常被称为puppy love,或teenager love,意指青少年男女之间短暂的爱情。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在发育,心理也在变得逐渐成熟,异性之间彼此吸引、产生好感——这是一种人的正常成长阶段,也说明他有魅力,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其实,早恋≠洪水猛兽,智慧的家长可以这样做,正确引导孩子的“爱情”。

大方聊,不说教。和孩子聊天,留意孩子的思想动向,不说教;常与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同学、同学父母等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避免当面批评“青春期早恋”话题,理性对待;父母适当分享爸爸妈妈的恋爱史,让孩子打破对“早恋”的神秘感。

重安全,不禁止。鼓励孩子多和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异性交往,避免在校不让谈恋爱,毕业忙着去相亲的家长意志;(同性别指导)适当和孩子分享两性健康常识,避免造成严重后果;不明确禁止孩子“早恋”,但需要教育孩子保护双方安全,保证正常学习。

应升华,不焦虑。美好的感情始于互相吸引,却并不只是相互吸引。恋爱的背后是对另一个人的欣赏,把这种欣赏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和能力,才是健康的恋爱,两个人才能走得更长远。

来源:上海热线、译林教育(ID:yilinyingyupeixun)、哈佛教育专家、搜狐教育、凤凰网、网易、新浪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