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
开国大典前竟在城楼上扫出炸药包
1949年9月21日,新的中国人民政协会议顺利召开。而就在9天后,9月30日,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这天,战士们竟在城楼上铺设的两块苇席下面,扫出了一个炸药包。次日就是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的警戒工作,提到了嗓子眼上。
分工是这样的:
公安中央纵队第一师,日夜看守安定门南、宣武门北、复兴门东这三处防空警戒点,外加外围的防空壕。并单独划出两个警卫营,负责天安门广场周边13处制高点的警戒工作。
公安中央纵队第二师,担负起中央领导和与会代表的贴身警卫工作。
北平纠察总队一大队,担任防空三角区以内的安保工作。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如期开始。就在典礼进行中,还是出来一个小插曲。负责广场巡查的纠察总队干警发现,一个身穿美国军装的外国人,正在东交民巷口,举着照相机,不停地拍摄受阅部队的集结情况。会不会是美国间谍?
这个人的身份很快查清了:David D. Barrett,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武官戴维·包瑞德上校。抗战后期,他曾作为被称作迪克西使团的美军观察组组长,到访过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都有过交往。
可眼下,要不要对这个非法拍摄的上校采取行动?此事关乎外交,公安指挥部门不敢擅自决定,马上用紧急电话报告阅兵总指挥聂荣臻。聂荣臻则直接向毛泽东进行了请示。毛泽东望着广场上欢呼的人海,沉吟片刻说:“让他照,不管他。我们这是公开的嘛,让他给我们当个义务宣传员吧。”
包瑞德拍的照片,后来被广泛刊登在美国各大报纸杂志上。对于受阅部队,他给出了如下注释:这是我见过的装备最差,但意志最强的军队。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