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天,我们将迎来初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将来到高中部,参加隆重的开学仪式。学校将为他们敲响老校钟,老校门也将重新为他们开启。每位新同学还将通过参观校史馆、曹雪芹纪念室、老舍纪念室、王森然纪念室等了解三中。”石校长介绍说,后续的入校教育还有家长学校、课程介绍、学校历史课、小升初的衔接等活动。
“在这所历史悠久的老校的熏陶下,慢慢积淀出一种深厚的爱校情感,将这种情感延续下去,会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石玲玲希望新生在入学时,能感受到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带给他们的成长期待,并成为他们在中学时代的强大动力。
赋予文化理念新的内涵促进师生共成长
290年,北京三中在历史的绵延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格和追求。 “教育是影响人的心灵成长的,学校是人精神成长的场所。因此理念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石玲玲说,经过对200多年的学校发展史的梳理,三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
目前,三中建立了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面的文化体系。理念文化形成了“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办学方针和“全面发展、学有特长”育人目标;并确立了将三中办成“具有精品意识,形成发展特色,产生更大影响力的学校”的发展目标。
石玲玲说,三中的校训是 “求真、文明、勤奋、健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训’被赋予了更多其新的内涵:求真,是内在之原则;文明,是外显之形象;勤奋,是行动之状态;健美,是生活之境界,也是人生应达成的最终目标。她希望三中学子们不论是在校学习还是走上社会,都能够秉承校训精神来完善自己的人生。
“理念并不是简单的口号或仅仅挂在墙上。”石玲玲坦言,必须要将这些好的理念融入各项学生活动中。每年秋天新生入学,学校对他们进行入校教育;开学典礼和结业式上,著名校友将回到三中,为学子们做专题讲座。“这样的活动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孩子们体会到‘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荣誉感。”
石玲玲说,“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是三中的价值追求,它让三中人把每天的周而复始的生活有效凝聚起来,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德育体系和多元化课程体系提升加工能力
虽为普通校,但近些年三中高考的一本率保持在70%以上,文理科的平均分也超过了一本的录取分数线,由此看来,这是一所加工能力超群的学校。
石玲玲自信地说,作为普通校,很多刚刚来到三中的孩子都有一种失落感,可能他多几分就可以进入示范校。但是孩子来到三中的三年或六年,他一定不会后悔。“今年我们三中的高考文科状元,刚进入三中时,成绩也只排在西城区的3500至4000名之间,但她今年的高考成绩已经达到了北京市的460多名。像这样的成长,在三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石玲玲说,这是因为,在教育学生方面,三中给了孩子们很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