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百年老校】北京市第三中学:给孩子更多的成长期待(3)

2015-10-09 14:56 千龙教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石玲玲带领三中教师从教学管理上,课程设计上,学生的习惯、品质、情绪、性格发展上进行研究,提出了积极德育体系。无论是设计学生的教育活动,还是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三中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把学生积极的一面充分展示和启发出来。

“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在发生某些违规违纪的情况时,我们不会惩戒。” 在石玲玲眼中,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但并不能作为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她认为教育应该是发现美,激发美,然后促进美。

为了实现学校“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育人目标,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近三年,三中还通过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可选择的课程,加强课程建设。

“每一年,我们初高中能开几十门的课,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选修书法、剪纸、机器人、合唱、形体、健美操、排球、跆拳道等课程。”石玲玲透露,高中每周一次选修课另有研究性学习;初中孩子的课程更加丰富,有选修课还有课外活动的选修课。

同时,阅读课在三中开展的三年,也让学生获益匪浅。她说,阅读能够改变人生。学校不仅在初、高中开设阅读课,更设有公益暑期学校,供学生自愿参加。“我们称之为大悦读,大写作,大讨论。”石玲玲介绍,参加暑期学校的学生,可以在科技、哲学、儒学、国学传统等十几门课程中,自愿选择三门课来参加。在五周的时间里,学生每周根据课程设计看一本书,看一部与这本书有关的电影,写一篇800字的读后感和800字的观后感。一周内所有选了这门课的同学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度讨论。

这意味着学生5周内要看15本书, 15部影视作品,要写2万4千字。了解到三中学生仅仅在暑期的阅读量,采访组不禁感到惊叹。石玲玲笑了笑,她期待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让学生通过阅读改变人生的目标。

采访临近结束,石玲玲告诉了采访组她的理想。“我希望让学生在校的三年或六年的生活,感到幸福、快乐。学生毕业之后,让他觉得对自己的人生高度和对人生的期望,都能达到相对满意。”石校长微笑着点了点头,憧憬着三中更加美好和令人期待的未来。

责任编辑:闫莉青(QL0005)  作者:耿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