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10月,一个周六,在北京丰台卢沟桥第二小学一间小会议室里,围着会议桌坐满了人。桌上,两台笔记本电脑,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还有一部书稿,铺满了整张桌子。18个人,三三两两,手捧书稿,都在认真地讨论着。
“这是我们‘比较课程’的首册教材。”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小学语文教研室教研员宋燕晖,指着书稿向现代教育报记者介绍说,“这套教材旨在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品质及精神品质,它融合了科技、音乐、美术等多门学科,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利用。今天,我们教材编写组的成员在做最后的校对,预计月底就能正式付印。”
“比较课程”是什么?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先从丰台分院小语团队研究、实践了10年之久的“比较阅读”说起。
比较阅读“发展史”
那还是2005年,宋燕晖和她的同事、小学语文教研员齐静,面对当时小学语文教学的状况“深感忧虑”:教师教材理解不够到位、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课堂效率普遍较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文本常常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语文教学究竟该怎么开展?”宋燕晖指出:“虽然业界还普遍存在争议,但是我们不能等,我们自己要‘闯出一片天地’!”
于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小学语文教研室以宋燕晖和齐静为代表,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调研与实践。通过不断地实验、反思、再实验,最终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定位在“比较阅读”上。2005年,7所学校成为“比较阅读”的先期实验校。
“运用‘比较’这种思想与方法进行的阅读活动,我们称之为‘比较阅读’。”宋燕晖解释说,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形式,或是作家、风格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所谓“一花引得百花开”,到了2007年,比较阅读实验校的队伍已经扩大到近30所,实验教师300余人!
北京市丰台区角门小学是最早一批接触比较阅读的实验校之一。“我们在四、五、六年级开展比较阅读,随着阅读量的逐步增加,学科积累不断深厚,孩子们在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鉴赏评价、思维品质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提升!”角门小学教导主任、比较阅读课题组成员孙勇玲说。
当时的丰台区还有统测,孙勇玲所带的班级,因为受益于比较阅读,学生成绩在全区的排名总是名列前茅。“她们学校是第一,那我们其他实验校可能就是第二、第三,反正那些年语文学科成绩的前十,大多情况下被比较阅读的实验校‘包揽’。”北京丰台东高地第四小学的副校长洪彦笑着告诉记者。
2010年11月,“北京市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观摩活动”首次在丰台五小召开,得到了领导、专家的一致肯定。市基教研中心小语室主任张立军说:“这种基于兴趣、方法、能力几个维度的,变静态为动态、从单一到多元的比较阅读,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自此,“比较阅读”也从丰台走向了全市以及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