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分院小学语文教研室成功演绎“比较进化论”(2)

2015-11-03 09:07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从“比较阅读”到“比较课程”

比较阅读“方法论”

宋燕晖介绍说:“比较阅读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由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教学的基础,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便将比较阅读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教材解读、课堂教学上,并主要介绍了如何将比较阅读运用于教师理解教材上。”她指出,教师备课时,可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不同版本的同一作品,同一体裁的作品,同一单元内的作品,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相同的表达方式。

“这只是‘比较阅读’其中一个方面的研究。”齐静补充说,2010年起,她们通过8个子课题组、近300节课例研究,对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变革,大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据齐静介绍,她们主张突出常规课型的精讲多练,通过字、词、句、段、篇的比较,加大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力度。常规课型中,为充分发挥文本例子的价值,他们强调:不贪多求全,抓住最能反映文本特点的,最具利用价值的一点、两点,理解到位;在此基础上,不仅仅满足于只读文本这一篇,还要由文本最具利用价值的地方生发开去,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拓展阅读与文本密切相关的内容,再针对文本与拓展文某方面的突出特点,或是进行读后说的训练,或是进行读后写的练笔。与此同时,研究并总结出篇章比较的三种新课型。

专题总结课,围绕某个专题,把曾经学过的几篇文章整合在一起,求同或比异;读法迁移课,把教师在A课文教的读书方法直接迁移到B课文、C课文;拓展提升课,以一篇课文的某个特点为标杆——可以是内容、形式,也可以是作者、语言风格等,引入一篇或几篇新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

这三种新课型,提升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促进了课堂向“学堂”的转变,展示了教师把握学生主体地位的各种方法与智慧,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比较课程”来了

2014年5月,当“北京市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再次在丰台芳城园小学召开的时候,比较阅读已经走过了10年,从“背景—概念—范围—目标—原则—方法—内容—作用—应注意的问题”,到“新课型以及评价”,基本建构了一个具有课程意义的学科教学新领域。也正基于此,“比较课程”自然诞生。

“北京市丰台区比较阅读课程实验教材计划出一整套,我们现在即将完成最后一次校对的是第11册,供六年级上学期使用。”在卢沟桥第二小学的小会议室里,宋燕晖向现代教育报记者介绍说,这套教材遵循比较思想,按照专题组织单元,共涉及8个专题。依次是:口口相传传神话、英雄赞歌、会说话的石头、自古多情伤离别、水还是那道水、大个子小世界、京腔京韵、睹物思乡。

教材每个单元以导读为起点,包括阅读链接、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专题总结和综合实践活动五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从2014年7月份就开始策划出版这套教材。”齐静说。记者注意到,当时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改进意见还未出台,但是这套教材的结构和出版理念却与“改进意见”完全吻合。

当今年初着手编辑这套教材的时候,她们恐怕不会想到,7月份北京市教委出台了《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其中的很多具体要求与这套教材的设置又“不谋而合”。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由“课外书屋”“实践活动”与“学科融合”3个固定栏目组成,这完全符合“课程计划”的理念。

这种从自主阅读、精读到略读、推荐阅读的课文编排,从单元导读到阅读的深入、活动的开展、学科融合的体例编排,体现了科学有序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及比较能力的设计思路。

从“比较阅读”到“比较课程”,有序“交棒接力”,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小学语文教研室的教研员和实验校的老师们成功演绎了学科教育的“比较进化论”!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