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百年老校】灯市口小学教学副校长 宋燕晖(2)

2015-11-10 15:53 千龙教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从教经历:

行路花田

在小学数学的园地躬身忙于浇水培土、呵护花苗许久,直起腰身、回过神来,竞已耕耘二十八载。学生来来往往,从青涩中成长又离开,站成漫山遍野的花田一片。而回首自己在田间留下的长长一串脚印,高低起伏、深浅蜿蜒。曾欣喜于丰收,也曾于岔路踟蹰。曾迈流星大步,也曾于泥泞中自省。这串脚印,是留下了我独特印记的教育之路。行路至此,时移世易、日往月来,唯有面对学生的那颗拳拳初心,未曾改变。

你下去吧,我来上——立志

1987年9月15日,踏上讲台第一年的第一个月。伴着铃声我走进教室,发现校长带着一位清瘦长者坐到教室后排。伴着惊讶、紧张的情绪,我开始给一年级的孩子们讲起课来。

十分钟后,学生正在做练习,那位长者静静走到我身边,轻声说:“我们换个位置,你下去坐着听,后边的课我来上。”我只得乖乖遵命,却掩不住一脸茫然。“同学们先停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长者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起来。下课后,校长告诉我,他是教研员蒋先林老师。蒋老师正在筹备一个培训班,他是来物色年轻教师的。蒋老师拍拍我,“校长告诉我,你才工作十几天。别怕,我不是来挑你刺儿的,只是想让你感受一下,这样上课孩子们会有怎样的表现。你的基本素质不错,来参加我的培训班吧!”松了一大口气,我急忙答应,可同时又暗下决心:等着吧,哪天我一定让您坐着听我一节完整的课!

此后一年半,每周二下午我都去参加蒋老师的教材教法培训班的学习。我认真地做笔记,积极地参加观摩、研讨。通过学习我厘清了小学数学12本教材的编排体系及重点、难点,学会用网络图画出知识间的关系,掌握了一些训练学生口算、解答应用题的技巧……终于,在1990年2月,我主讲校级研究课——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蒋老师坐着听完了整节课,并在课后给予了我充分的肯定与期望。

初入花田,就幸得长者教诲。成为一名被学生热爱的老师,这个志向在我心中深深扎根。

她浪费的都是我的时间——困惑

2014年12月,不久之前,我结合学校“生本、自主、开放、创造”的课堂文化,借班上一节研究课。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上,我主动退到后台,鼓励学生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的模式,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走上讲台,雀跃地讲着他们的发现,只进行了两组,下课铃就响了。孩子们开始体验到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可进程太慢,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课后研讨,朱老师直言,“她浪费的都是我的时间”。我被触痛,却又无可辩驳,因为这正是软肋所在。下节课是否保留小组交流?我在行动中求索答案,回看录像寻找时间都耽误在哪儿。

思索再三,问题终于显现:研究素材不够开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小组合作机制不够成熟,合作停留在表层,难以触及思维;教师该出手时未出手,应当果断。对症下药,我重新设计,依旧借用这个班,第三次走进课堂执教了《周长》,第四次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孩子们由单纯听课到先自学再分享,我由时间失控到有的放矢,师生携手向理想的课堂迈进。

躬耕花田,从启程到现在,我一直试图进步,也永远伴随困惑。在不同阶段,困惑不同。最初是看课听课,流于模仿,只学到表面,把握不到知识的学科性,更把握不住学生;之后是调整教材,向往深度,似乎“控制”住了学生,但课堂干巴巴的,不见了生机;再后来,我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重要构成元素,却矫枉过正,常将重心过于倾向学生,反而开始偏离了最初的目标。

到现在,我在学科和学生的和谐把握上有了更多进步,开始了关注学生、思考着教的研究之路。我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培训会上执教的研究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被收录在《教学参考视频资源》中,由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发行;北京数字学校名师同步课程“圆的认识”,在歌华有线播放;“分数的意义”一课在北京市教学实践评优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周长”在第三届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北京赛区数学学科一等奖;“五个一”教学成果集锦在全市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中展示,并成为北京市数学教师培训资源;在全国第七届NOC活动“教学实践评优”中,获一等奖;主讲的“统计与概率”课程,被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录用。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