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百年老校】灯市口小学教学副校长 宋燕晖(3)

2015-11-10 15:53 千龙教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你很用心,可惜文不对题——研究

“九五”期间,我参与国家级课题《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实验的研究。那时的我,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学校教科研主任看到我做课后写的反思说:“你很用心,可惜文不对题啊!看不到课题研究的影子!”的确,当时一提到科研,只会想到那是专家、教授的事情,与我们普通教师没有关系。最初,为了完成任务,我只是被动地参加教研活动。但随着经验的累积与讨论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科研的必要与乐趣。我的第一篇论文《培养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尝试》在《现代小学数学》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第二届优秀论文评选中被评为三等奖。执教的《找规律》一课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我也被评为《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实验先进工作者。

“十五”期间,我参加了两项国家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课题研究,让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从第一次听说什么叫选题、立项、文献研究、文献综述,到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实施方案、编制问卷、设计量表、进行数据分析、检验信度效度、撰写研究报告,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经历的过程非常有价值,可以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历练。我开始从一名追求“教学技能熟练式”的教师向为了自我充实、提高、完善的发展型教师转型,这是一种内发性的、为了获得个体的幸福与愉悦的成长探索。我不禁感慨,原来曾经看似不可触及的教科研,距我是如此之近,对我又是那么的不可或缺。在参加教科研培训时虚心求教,将所学知识渗透进现有的科研实践,把握好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依靠执着与认真推进向前,我基本沿着学习—实践—收获这一轨迹而成长。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有幸走进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在吴老师的带动下,我逐渐明确:理论的产生源自于实践,同时又可以指引实践!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并及时运用到工作中,那么许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只要我们将教育科研作为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作为更好地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而非一项可有可无的任务,教育科研就一定会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教育质量。

如果说“九五”、“十五”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那么,“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锻炼成长可以说是质的飞跃。我独立申报了市级科研课题,并获得批准。我积累反思撰写的教学论文、案例、教学设计70余次在全国、市、区级获奖,其中《信息反馈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一等奖。担任教育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项目”小学数学知识点资源的主编。作为编委参加了《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等两本书的撰写。参与的课题研究获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我深深地感到:科研可以带给我们工作的快乐,让我们体会到研究的快乐、视野的开拓,让我们能越过一本本教科书看到广阔的研究前景。教师的职业也许只可以做到五六十岁,但研究可以做到生命的终点。它像是山间流淌出的泉水,不能痛饮,但清冽、绵长。用心品味,可以追寻到整个大地的气息。

半年的贴身跟随你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引领

2008年,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首批40个研修工作站之一有幸落户我校,我以学校工作站管理者及数学学科全部学员指导教师的双重身份参与了第一至四期的指导工作。每期学员进站后像“影子”一样陪伴在我的左右。长达半年的贴身跟随,我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呢?我决定陪伴学员走过“1”—“3”—“多”的研修历程。

“1”,即举一反三的“一”,是让每名学员通过第一节研究课的录制,来寻找一个课堂教学的模型。独自备课、导师指导、同伴互助、多次试讲、正式录课,通过“磨课”,学员们初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法。

“3”,即举一反三的“三”,是让学员依据模型,独立设计一节课。我不再扶着学员开展研究,而是将他们放到教研组中,经历独自备课、初次试讲、集体备课、再次试讲。第二节研究课的质量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采用、吸收我校的模式备课。

“多”,即开放各级平台,拓展学员视野。我将市、区、校等资源进行整合,为学员搭建了开放的教研、科研平台。研修结束,学员获得了全方位的提升,我则两次荣获北京市农村教师研修优秀指导教师,并作为指导教师的培训者,做题为《扎实推进 注重实效》的讲座。

行路花田,偶一抬头,四周遍是孩子、同事、师长的笑脸。我快乐,并非因为我是这一切的创造者,只是因为我们曾一起静静开放,感受生命与教学的精彩。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