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日,浙江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哈佛大学退休学习学院合作,将针对国内退休后的老人陆续推出开放式课堂、出国游学等项目。浙工大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罗永彬介绍,哈佛大学退休学习学院的教学模式,也让我们看到了老年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更多可能。希望通过交流,促进国内老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模式。
在美国1000多所高校中,有716所招收65岁以后的人入学。在中国大陆,目前尚没有一所高校向老年人开放,办老年大学的也只有少数大城市的少数高校。
为老年教育正名
“第三年龄教育”更恰当
全球面临“银发浪潮”,老年教育也成了社会热点之一。不过,首先要在国际视野中为老年教育正名。
1974年,欧洲出现了第一所老年大学。它是法国图鲁兹社会大学教授皮埃尔·维拉斯创办的,但其名称却是“第三年龄大学”。这样称谓,显然有两大好处:第一,避用“老年”这个让60岁或65岁以后年龄的人丧气的词,因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任何老态;第二,联结60岁或65岁以后年龄人的青年、中年,指明这是循序展开的人生阶段。
应当说,第一年龄是人开始社会化和接受教育的阶段;第二年龄是立业、成家、养育子女和赡养父母的阶段;第三年龄是人生的顶峰,一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拥有自己安排的足够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第四年龄才是生活不能自理、依赖他人照料、逐渐走向死亡的阶段。
对于中国来说,区分第三年龄和第四年龄极为必要。笔者认为:应该改变把60岁以后的人不加区别地笼统叫作老年人,在理论上建立“划分第三年龄和第四年龄”的思想和对各阶段老龄人“区别性加以对待”的态度。
把对60岁以后人的教育,界定为第三年龄教育,不仅是从教育对象能够学习,也能学好的实际出发,而且就教育价值而言,产生了新的方面:第一,过有情趣之晚年生活的价值。让生龙活虎的第三年龄人,把学习当作自己退休后的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学习中使知识才能得以增量的生活,也是意义不凡、让人自豪的生活。第二,圆年轻时期之梦的价值。让年轻时没能自由选择、没能开发潜能、一直存在梦想的第三年龄人,通过自由选择进入新的知识才能领域,开发积累多年的潜在能力,实现终身盼望的梦想。第三,继续为社会奉献终身之愿的价值。让愿意继续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第三年龄人,通过学校阵地,结成社会团体,找到为服务社会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