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调查了早饭时产生的垃圾,有牛奶袋、鸡蛋皮等。”语文课上,孩子们围绕“争当环保小卫士”这一主题,分享自己的环保实践活动;科技实践课上,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为一名来自新加坡的客人“私人定制”一天的在京出游计划……日前,北京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在东城区培新小学举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课程专家以及全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校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培新小学分享了该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当天,培新小学共对外开放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班会、科技等8门综合实践课程。
于未娟老师的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通过一个个游戏环节完成的。首先,孩子们提前观察了在家里、在学校会产生哪些生活垃圾,并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随后大家跟随老师一起认识垃圾分类的标识,了解了国外一些先进的垃圾分类方法,并学习如何通过上网、看书等方法查阅资料,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在接下来的“分类大练兵”环节,孩子们5人一个小组相互合作,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把代表不同垃圾的图片分别放入相应的类别篮中。“我希望自己制作环保宣传单,发放给社区居民,号召大家都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以后我在家里一定节约资源,为环保出一份力量”……课后,孩子们纷纷吐露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
了解需求、制定计划、分享计划……在杨晓龙老师的科技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孩子们正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北京一日游”展开讨论,目的是为远道而来的新加坡客人定制一份满足其个性化的出行方案。在了解了客人的基本情况之后,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讨论:“客人只停留一天,所以我们计划在天安门、前门、故宫、后海一带参观。”“客人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印象深刻,我们的行程安排中会加入参观鸟巢、水立方等项目。”“这位客人喜欢美食,北京烤鸭一定不能少……”每一组学生定制的方案都展现了孩子们独特的思维和真实的想法。
像这样,在课程中悄然融入生活元素、提供实践机会,让知识鲜活起来,在培新小学已然成为常态。“培新小学很早就开始尝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该校校长张燕说。
据悉,培新小学国家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工作始于2010年。学校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维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使之尽可能地实现课程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且又符合该课程的生活化指向。目前,学校通过基地课程、节日课程、学科实践课程、班会课程四个途径,开展了科普动漫工作坊、绿色种植工作坊、科技制作工作坊、神奇数学工作坊、创意构建工作坊、演艺坊、陶艺坊、墨艺坊、足球拓展等多门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要让学生面对完整的生活世界。”张燕认为,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近自然、走进社会,多学科、多目标、多角度地开展实践性学习,“这样的课程学生一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