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来自北京各高校的千余名师生齐聚北京大学,共同追忆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逝者——李小凡老师。“在他的心里,课比天大”、“他是一个很不听话的病人,在接到医院的病危通知后,还强忍着病痛的折磨整理书稿,参加了他的博士生的论文答辩”、“在他的心里,永远是学术第一,学生第一”……随着师生代表的深情追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教师形象赫然矗立在众人面前。
潜心学术
三十年田野调查成一家之言
李小凡老师1983年从北大毕业留校,到今年7月因病去世。30多年如一日,他一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线教学、科研和领导岗位上辛勤耕耘,在这普通、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一幅永不褪色的人生画卷。
李小凡老师专攻汉语方言学,三十多年里,他在方言语法、语音等研究领域都颇有建树。自2002年担任中文系方言学学科带头人以来,他带领团队保持了该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并拓展了方言语法学、方言地理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然而,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却是他在这条学术研究道路上的艰辛探索。学术界都知道,方言学是一个非常冷僻的研究领域,潜心这门学问,不仅需要有“板凳能坐十年冷”的踏实与执着,更需要拥有一颗宁静与淡泊的心。李小凡老师选择了这一行,便执着地坚守了一生。
北大中文系党委书记金永兵饱含深情地讲述了李小凡老师带领学生开展方言研究的点滴往事。方言研究是个苦差事,必须深入田野乡间去采集方言。为确保采集的方言“纯正”,田野调查大多需到偏远不发达的地区开展,不但任务繁重,而且条件十分艰苦。从1984年起,李小凡老师每逢暑假都带领学生远赴各方言区开展“汉语方言调查”实习。既要在专业上指导学生,还要负责筹措经费、安排行程和食宿、筛选当地发音员等一系列事情,直到所有人员都安全返校才能松一口气。
就这样,他一干就是三十余年,风雨无阻,从一位年轻助教变为白发苍苍的教授。北大中文系经过多年积累,目前已形成了大规模的方言语料库,在全国独一无二,而李小凡老师就是这项研究最主要的组织者。
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着迷?北大中文系原主任温儒敏教授问他:“年年都要去调查,烦不烦?”李小凡老师说:“每年调查的区域和对象都有区别,可以引发出许多新的研究题目,而且对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方言调查是为了打好学术基础。”就这样,在外人看来十分枯燥又极其艰苦的方言田野调查,李小凡老师却做得有滋有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