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有益”便成了李小凡老师的工作信条,因此他也做了许多外人看来的“傻”事。为了强化训练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从2001年起,他发起组织每周一次、每次四小时的方言学沙龙。为了使沙龙不流于形式,他需要提前阅读学生的报告,工作量十分巨大,而每次沙龙最后都由他做“总点评”。
“他让我相信时至今日仍有古贤。”金永兵十分感动地回忆起李小凡老师的最后岁月,即便在病榻上连抬手都困难时,他还在时断时续地坚持修改著作,当自己不能写了,就口述由女儿代笔,终于在离世前一周完成了最后一部学术著作。“他在留下的遗言中也主要是对北大中文系发展的建言献策,他反复叮嘱我们:‘你们一定要把中文系办好,一定要坚持学术第一,学生第一。’”
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曹彦硕大夫的印象中,李小凡老师是一位“很不听话”,但又让所有医生和护士感动、称赞的患者。
据曹彦硕回忆,在消化内科一间空间狭小的7人间普通病房里,李小凡老师度过了他在医院治疗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想把老师转到环境更好的特需病房,却被李老师断然拒绝,他说:“我在消化内科的普通病房里已经得到了最好的治疗和护理,不要搞特殊。”
“病魔无情,李老师还是离开了我们。”宋亚云饱含深情地追忆,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李小凡老师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淡定、乐观的大无畏精神。当中文系几位领导去医院看望他时,他用微弱的声音说了四点意思:一,看来这次挺不过去了,手上还有五个在读的博士生,委托给项梦冰、陈宝贤二位老师来管,林少芳做方言语法,由郭锐老师来管也可以;二,还没有完成的项目,现在大概无法做了;三,专著已经完成,交给陈宝贤最后看一看;四,如果这次走了,想捐献有用的器官,捐出遗体供研究之用,不开追悼会,发个简单讣告就可以了。最后一个遗愿是:生不与活人争,死后要把骨灰撒在树下。
李小凡老师最后还是走了,天堂里多了一位好老师。如今,他的感人事迹正在大学校园乃至全社会被广为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