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进体育、美育教学,支持中小学办学多样化、特色化发展,2014年9月北京市采取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的措施(简称“高参小”)。“高参小”项目对改进小学教学、发展学校特色有哪些促进作用?为小学校长办学带来哪些新思路?本期校长圆桌将分享6位“高参小”项目小学校长的经验和收获。
小学“造血”功能逐步增强
从去年开始,北京育才学校与北京电影院动漫学院开展合作。该校小学部负责人田国丽副校长表示,“这是学校首次与高校专业资源进行深度对接,双方在合作之初就明确了供给和需求。我们就不是被动地接受高校资源,而是主动利用其进行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及学生发展。尤其更需要借助高校资源来‘造血’,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合作开始不久,北京电影学院就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为育才设计了6个年级的选修课程。由于小学阶段美术学科是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绘画技法,而高校提供的课程则侧重于对学生创造力方面进行挖掘、训练和培养。如何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的同时,又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为此,双方下了很大功夫对课程进行修改和完善。
田校长介绍说,在共同上课过程中,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学校老师的启发很大,促使本校老师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更侧重于孩子创造能力的开发。此外,育才学校还派出3名教师,每周三、周六到电影学院学习摄影技术,是5所合作学校中派出人数最多的。3年之后,参加学习老师争取要达到电影学院的专业水平。
这学期初,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老师开始走进了大峪二小一年级的课堂,一年级6个班的学生每周都会上一节由专业教师指导的中国舞蹈校本课。学校立足民族教育特色,与中央民族歌舞团展开全面合作,请艺术院团对学校进行具体深入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指导及扶助。对于拓宽师生的文化视角,提升学校的民族教育特色很有帮助。
“过去我们没有那么多师资力量,而如今,有了‘高参小’项目,高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师资力量,专业的艺体知识,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高校的学生也在小学这个实践场所获得了施展专业知识的舞台,丰富了实践经验。”大峪二小校长高海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