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支持小学特色发展模式 火了学校活了思路(2)

2015-12-16 11:27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北京首创高校支持小学特色发展模式“高参小” 火了学校活了思路

学生社团“质”“量”齐升

在参与“高参小”项目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主要依托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拓宽学校艺术、体育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促使我们在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社团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该校宋继东校长说。

目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主要开设了书法、戏剧、器乐三类特色课程,所有课程在设置上都考虑到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每类课程还对应了“素质体验场”,如每学期举行至少一次全员性的大剧院或小剧场观剧活动;每年举办一届戏剧节,元旦让学生上台演剧;以举办原创校园剧大赛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每月分年级举行一次评剧沙龙活动,提升师生的戏剧鉴赏能力。

在社团建设方面,首师大附小还对艺术社团采取层级划分式的管理建设,将社团建设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初级社团属于新建社团,重在成员的选拔,基础内容的学习;中级社团重在成员的稳定,学习内容更趋于专业化,为比赛输送学生;高级社团重在成果提升,通过比赛交流发挥社团艺术人才培养的职能。在首师大的支持下,学校3个校区社团数量共增加了13个。

去年,北京印刷学院也走进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小学,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年来,在“高参小”项目支持下,大兴七小的师生受益颇深。该校白纯舵校长表示,由于高校与小学的教育模式截然不同,为保证课程顺利实施,大兴七小为每位高校教师都配备一名本校助教老师,帮助其维持教学秩序,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问题。大兴七小还采取中层领导跟班观察的形式,随时与授课老师沟通,有效地整合了教育力量。

学校育人模式呈现新变化

近几年,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的戏剧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参与“高参小”项目过程中,他们充分依托中央戏剧学院的专业优势,将专业的戏剧教育与本校的特色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全方位、立体化支持学校戏剧特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戏剧教育项目的专业水平。

刘燕君校长介绍说,借助“高参小”合作的项目,回民实验小学的美育工作得到了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美育人模式”,该项目更成为打通学科边界、培育有民族情怀的回小学子的有效途径。

据宋继东介绍,通过参与“高参小”项目,首师大附小在学生培养模式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学校从课程主阵地和素养体验场两方面来加强对学生艺术教育,如在器乐方面以“兴趣大班+社团”的双轨模式进行分层培养,实现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至少一门乐器演奏的目标。

“这种大手拉小手的合作形式,有利于学校在育人模式方面的探索与创新。”田国丽对此也深有感触。育才学校小学有“红领巾剧社”,中学有“金帆话剧社”,学校是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体系化、连续性的优势。学校可以为喜欢表演,又具有表演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和空间。

田国丽校长说,“高参小”项目对学校艺术、体育教育是很好的支持,但检验其效果还要看学生6年以后在艺术素养方面的提高程度,最好对学生能够有持续的关注,并为有爱好和特长的孩子提供持续的学习指导。将来,育才学校可以与电影学院共同探讨中学阶段如何培养高校需要的表演类人才,思考并探索在中小学阶段如何挖掘学生的舞台表演、动漫设计方面的潜力,在学生生涯指导、专业教育等方面,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