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课改 让变大的教室培养更优秀的孩子

2015-12-18 13:24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变大的教室 传递什么讯号

2015年京城中小学的课堂大变样,小学、初中学生上课时长不再是固定的45分钟,课堂搬到博物馆,郊区的孩子进城游学,城里的孩子到郊区学农,孩子们走班、走校、跨区上课,参与开放性综合实践课程……每一项教育改革政策的推出都吸引无数家庭的目光。这其中,家长和孩子关心的往往是新的政策“改”了什么,继而见招拆招,甚至一些家长抱怨,这么多的课程,孩子如何兼顾?其实,这些教改措施的背后都传递着一个信号——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当理清这个问题的答案后,所有的变化都不再是困扰,剩下的就只是本着教育的初心,以不变应万变。

■教改观察

非传统意义的高分考生增加了

2015年高考成绩公布后,一个现象被众多媒体和教育界人士所关注——无论是本市还是各区县的文理科头名,大多来自普通班而非重点班,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而是全方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现代教育报记者曾在高考结束后对全市16个区县的高考文理科头名进行了一个“全扫描”,发现这些“学霸”身上,并没有一般人认知中的高冷,相反,他们博览群书、热爱生活、兴趣广泛……

作为2015年北京高考石景山区的文科头名,金之林也是一名普通班的学生。她在描述自己的高中学习生活时,打趣说:“我从来没有戒掉过手机、足球和一些无聊的电视节目……我甚至在课上睡觉,自习课聊天……这些事情我都做过。”

2015年北京高招政策明确“今年的高考将充分重视学生在12年基础教育中的知识积累以及对学习和生活的感悟,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相应地,北京中考也取消了0.2难度系数的考题,即低于20%的学生才会做的题目从中考试卷中被彻底“请了出去”。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些考试改革政策将惠及和影响到整个基础教育的全学段,包括初中阶段,也包括小学阶段。

综合素质评价孩子的内容多元了

从高考命题不难看出,试卷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出现,面向更多学生,成为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和空间,与之相应,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情况将计入综合素质评价,孝敬父母纳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北京中小学足球学习作综合素质评价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也不再是简单的“优良中差”等级评价,而是采取过程描述的方式来记录学生个体的发展情况。对于每个学生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还有同学、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对该同学的评价。一位老师这样向记者解释:“这个评价将不再是简单地打一个优、良、中、差的等级,而是一句话,比如某某同学在一次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对美的特别领悟,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评价学生的尺子从一把变成了很多把,评价的内容更加多元,“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的时代一去不返,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开始为学生的12年成长来提供服务。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滑经纬 娄雪 王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