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的选择更多了
2015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后,北京市各中小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从学科实践课到跨学科之间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变化让很多孩子走出课堂,“汲取”到更多的知识。如果说以前孩子所学的课程不外乎语数外是十余门的话,那么现在,仅仅一所小学就可能为学生提供上百种不同的课程。
近日,东城区小学“学院日”课程正式启动,15所学校率先试点。此次,东城区推出547门小学“学院日”课程,涵盖了文艺、科技、体育健康、国际交流“四大学院”的235门课程,“蓝天工程”资源单位的54门课程,还有114门职业体验课和144门校本精品课程。
北京市新的《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要求部分学科拿出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共计453学时。今年,市教委也为此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博物馆、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资源,在周末为中小学生开设丰富的实践活动。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
让孩子学得又宽又活,注重孩子核心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北京教改的目标,也成为很多家长育子的目标。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的学生家长施昌勇周末就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孩子施培炎对各种研究都十分感兴趣,通过到博物馆参观,孩子会对古代的一些发明感兴趣;在科技馆的参观中,就会对现代的科技着迷等,从而激发自己的研究热情。施昌勇认为,通过参观,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还能让孩子在参观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研究的灵感。
■专家视点
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
耿申(北京教科院):以往,很多人过分地重视孩子的知识、技能等智力发展,而对身体、道德、人文素养等却不够重视,但是现在,孩子的教室变大了,生活中的很多素材都成为了孩子学习的内容,其实,这是对以往教育观念的一种矫正。审视北京教育改革中的诸多举措,如社会大课堂、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学农教育活动、游学教育活动等,我们会发现,这些教育改革都是围绕孩子的核心素养而开展的。
让孩子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对于开阔其眼界,增加其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早在100多年前,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并指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时至今日,这种观点仍然不过时。如今,我们鼓励孩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这些都是孩子学习、成长所需要的,既能教会孩子以方法,又能带来充足的内心体验。
在这样的环境下,家长也需要转变观念,从孩子终生的发展去考虑,而不是只考虑当下,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或能否考入某所学校。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与人文发展,让孩子拥有更健全的人格和更丰富的人文素养。具体而言,家长也要多引导孩子,带孩子多逛博物馆,多到大自然中去,多去旅游,但不是去到景点,而是到山里去、水中去,去和动物接触,去和小朋友们做游戏,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让孩子更能感知生活、了解社会。
回归教育的本原
鹿永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市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实质性、内涵式的改革阶段,正逐步逼近教育的内核,真正回归教育育人的本原。如果用足球比赛来形容,此前的一些改革措施就好比在完善比赛规则,保证公平执法,而现阶段的改革则聚焦在提升球队的质量上。可想而知,一场足球比赛精彩与否,规则当然重要,但球队的能力才是其根本。
学校教育从以前的关门办学,正逐步开始改变,但需要看到的是,北京教育最好的资源、最令人羡慕的地方是这里有全国独一无二的优质家长资源。只有在家校共育的框架下,家长与学校一起努力,才能使改革收获最终的成功。
对于家长而言,长久以来可能存在报班就是素质教育、成绩就是竞争力的误区,而随着教改政策的推进,家长必须要读懂这些政策,并做出积极的调整。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妨看得远一点,再远一点,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则要有充分的耐心,只有在孩子小时候有耐心,未来才有可能收获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