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招是引智。教院附中背靠北京教育学院,将知名教授请进课堂,为师生讲课。每年,北京教育学院还会派两三名教师下校挂职,会诊附中教学。
三管齐下,教院附中在六七年时间里焕然一新。入学时虽然生源普通,但三年后成绩喜人。有的学生荣获市级小院士称号;有的在北京市青少年创新思维竞赛中勇摘桂冠;有的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代表中国出征国际比赛。该校中高考成绩也持续提升,中考普高上线率超过90%,其中近半数的学生达到了示范高中录取线;高考本科率超过90%,较建校初期增长近两倍。
不仅仅是教院附中,如何提高“加工能力”正成为全市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考题”。
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中招提高“名额分配”比例,一些普通校的学生得以进入示范高中学习。示范高中生源变得更加多元,录取的优质初中校和普通校学生差距明显。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经过学校“加工”,学生毕业时能取得多大进步,才是一所学校能力的体现。
最新数据显示,学校的“加工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今年中考全市平均分比2014年提高了10分,各区校际平均分差距普遍缩小,一大批普通初中校进步明显。
记者手记
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
人本“有类”,或智,或愚,或贤,或劣,但经过教育,则可“无类”。
长期存在的“掐尖”式教育,只关注智者,贤者,只想着使智者逾智,贤者逾贤,仿佛“有类”更甚才是学校能力的体现。
其实,“无类”才更接近教育的本源。
比拼“加工能力”正是为了做到“无类”。真正的优质教育应该是“不拘一格育人才”。学校的成功不是体现在掐尖基础上的升学率,而是实现“有教无类”的目标。
所幸,“掐尖”的教育思维和模式正在转变,普通校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赢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抓住机遇,提高“加工能力”,将“有类”变“无类”,帮助每个学生进步,才能办成“让人民满意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