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语文课要上60分钟,创新与实践课程要上90分钟,而基础课时只有35分钟,这种“反常”现象如今在北京的中小学里并不鲜见。2015年,根据北京市教委的规定,“打破每节课45分钟的惯例,采取长短课时相结合”开始在全市推广。此外,更多变化促使小学和初中课堂“大变脸”。
九年级增加历史课生物课
2015年,《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正式公布。新的课程计划要求义务教育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关注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比如开设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解决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不衔接的问题,再如将历史、生物课程延伸到九年级是为了解决初高中这两门课程不衔接的问题。
品德与生活在一、二年级的学时由2学时调整为1-2学时。历史由过去的七、八年级延伸到九年级,其中八年级学时由过去的2学时改为1-2学时。生物在不增加周学时的情况下,可延伸到九年级每周开设1学时。语文一、二年级由过去的8学时调整为6-8学时。数学一、二年级由过去的4学时调整为3-4学时,六年级由5学时调整为4-5学时。外语一、二年级由过去的2-3学时调整为2学时,三、六年级由3学时调整为2-3学时。体育一、二年级由过去的3-4学时调整为4学时。市级地方课程每周1学时,区县地方与校本课程每周1学时。
课时长短可变不再固定
以前每节课固定为40或45分钟,学校不能随意改变课时长度。但现在鼓励学校在周总学时不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各学科课时与学科实践活动相配合,普遍提供了弹性选择,利于学校依据课程整体设计,进行选择。
据介绍,这样的长短课、大小课搭配安排将进一步提高学校自主性,利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教学调整。
小学中高年级课外作业一周一次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以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
一至六年级要在课内留有作业时间,低年级作业要在课内完成,不得布置课外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形式课外作业一周布置一次,教师全批全改。实践类课程中,鼓励小学各年级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一周一次”的作业显示出一个新导向:对学生知识的检测将从“检查知识点”向“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转变。以往每天一次的作业主要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当天学习的知识点,而一周一次的作业,往往围绕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布置,可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一段时间所学的所有知识,甚至是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一直是中高考改革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