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北京市中小学生创客秀活动上,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的几名初中生在创客现场展出了他们制作的一款有趣的汽车防剐蹭报警器,这种基于手机Arduino平台开发的设备安装在地库的墙面上,可提醒司机及时调整方向盘。这一设计源于生活,又能用于实际,赢得了专家和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基于Arduino平台开发的汽车防剐蹭报警系统”这一成果其实是仁和中学实践课成果之一。近年来,仁和中学积极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特色需求的三级课程体系,通过分层教学、多元校本课程、尝试长短课、开设综合实践课、开展基于项目的综合性学习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特色地发展。
分层教学
送给学生最适合的教育
在仁和中学,除了常规的班级授课制之外,学校探索实施了分层教学,取得了良好成效。
早在2013年,仁和中学就启动了分层教学实践探索,在初二数学和物理两门学科积极尝试分层教学。之所以选择在初二进行试点,教学处主任李海云介绍,因为初一的学生刚刚入校,主要工作就是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初二数学和物理是初中阶段的分水岭,也是学生差异最大的学科。
基于此,学校将年级10个班的学生分组进行分层教学。其中拓展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础很好,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更多的是知识的点拨和方法的指导。培优班的学生能够自觉地完成老师留给的任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目标班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有一定的障碍,成绩不理想,需要老师强化基础知识,并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分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始终进行动态监控和过程化管理,对于出现的问题,学校和年级一起召开分层教学研讨会,采取相应措施,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据介绍,在分层走班中,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层次,但学生的发展却是动态的。例如A层处于末端的学生,与B层处于上游的学生之间水平能力,其实是相近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校就会对每层次学生进行微调,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中,能够及时感受到学习中带来了的进步和成就感。这样,也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要求成长。
分层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课堂上的被关注度大大提高,自信心也随之提升,教师的授课也更有针对性,课堂实效性大大提高。经过两个学年的摸索、试验,分层教学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以数学学科为例,实行分层教学以来,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尤其是优秀率的变化,从开始分层到最后的中考提高了近37个百分点。
校本课程
给予学生可选择的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所好的学校应该像一家大型的超市,学生就像顾客,能在其中各取所需。学校要做的,应该是尽己所能开发、提供多元、适合的课程产品吸引学生们选择。只有自主的选择,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活力,“因材施教”才不会沦为空话。
仁和中学在完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必修的基础上,增加了“语言运用”、 “艺术体验”、“科技探秘”、“阳光健体”、“社会实践”五大类32门校本选修课程,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语文阅读、英语阅读、初一物理实验先修、初二化学实验先修、软笔书法、动漫设计、机器人制作、外教口语等课程已经成为了学校的品牌课程,每年都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