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仁和中学校长蒋吉姝说,“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制作、自主调整方案、自主改进方案、自主介绍展示作品,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与此同时,学校在传统的40分钟一节课的基础上,每天10:10—10:30增加一节短课。学校利用短课时间,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民族情怀,开阔国际视野。伴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学生研习汉字的演变历史,讲解汉字的书写规律,欣赏名家书法作品,开展硬笔书法展示活动,聆听软笔书法讲座,在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项目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金秋10月,仁和中学把课堂搬进了顺义国际鲜花港:语文教师刘小燕,针对形态各异的熊猫造型花坛进行了形态与细节描写的指导;历史老师展浩丽为学生讲解了水车的历史、用途和制造原理;生物老师张宝利为学生讲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及分布;生物教师刘秀玲为学生讲解了菊花的种类和培育。在这次实践活动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四科教师联合教研,孩子们在鲜花港或听、或记、或拍照,收获满满。
这是仁和中学项目学习的一个场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研究、去实践,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李海云主任介绍,基于项目的教与学可以理解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与学、基于任务完成的教与学。
仁和中学初一、初二每月都要有一次外出综合实践活动,各学科教师要将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前和学生一起确定本学科的研究课题,形成文字,引领学生去查找资料、实地考察,撰写研究报告。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带着研究主题,深入开展研究,实现了跨学科学习。
如思想品德学科的社会采访活动,让同学们随机采访鲜花港的游客:您最美好的时光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为了过上幸福的生活,您认为中学生应做好哪些准备?为什么?鼓励学生学会与陌生人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观察、选择采访对象,学会选择采访时机,学会改变说话方式,包括语速、语音、语调,学会理解与感谢,学会了提问和追问,还有学生总结分析了遭到拒绝的原因。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在人生观、世界观方面受到启发和教育。
穆丽花老师带领学生做的《仁和中学地下车库防刮蹭报警系统的研究》,就是基于学校地下车库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学生们以物理、数学、劳技、美术等学科知识为载体,确定了该项目的初始方案。利用课内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超声波测距的物理知识,劳技课程的《DIY电子制作》中的焊接技术、Arduino平台的学习,以及运用数学建模计算车辆和弯道的匹配度等内容,从而确定完成了硬件电路及软件电路的初步设计方案。
防剐蹭报警系统成为一个漂亮的产品,学生又运用美术知识设计外观——可爱的小黄人。这一成果亮相首届北京市中小学生创客秀活动,吸引了专家和观众的目光。
基于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
■手记
课程是学校育人目标与办学理念的载体,课程决定了学校形态,只有改变了课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几年来,仁和中学在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上都做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15年7月印发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明确指出:教育教学活动要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愿仁和中学在课改之路上,提供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