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台计算机通过高速交换机连接,处理器运行速率最高可达每秒钟5.6万亿次。这几乎就是一台微缩版的“天河二号”计算机。预测天气、分析基因组甚至模拟“外族入侵”,经过精心搭建平台、程序调试的“小天河”在48小时内高速运行游刃有余。
这是清华大学六位本科生前不久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交出的精彩答卷,他们最终拿下了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的总冠军,也是大陆高校首次在该项比赛中获得总冠军。记者了解到,超级计算机在包括雾霾重污染预测预报等民生领域有广泛的用途,清华大学在这一领域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六名“超算”高手齐聚
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是超级计算机领域的顶级赛事,每年举办一次,吸引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高校参与。报名参加超算大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要有足够支撑高速运算的设备,也就是超级计算机,“这和我们平时用的笔记本、台式机等家用计算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团队成员王邈说,普通的家用笔记本电脑,运算效率不到1000亿次,他们最后参赛的超级计算机,运算效率高达每秒5.6万亿次。经过学校和老师的多方努力,终于有厂商愿意赞助符合条件的计算机服务器。
有了计算机,还得有懂行的人。幸好,清华并不缺计算机的狂热爱好者。无论是“学堂计划”、“卓越计划”还是“星火班”,各种科创平台上活跃着大量对于超级计算机痴迷的年轻人。梁盾、鲁逸沁、梁俊邦、裘捷中、卓有为、王邈,不同年级的六人参赛团队迅速集结,其中裘捷中、王邈等曾多次参加国际计算机大赛。团队还请来高性能所硕士研究生李恺威担任教练,计算机系教师翟季冬担任比赛指导教师。
王邈说,拿到试验的计算机后,他们团队起了一个名字Diablo,与一款经典游戏一样。“这是我们一位同学的实验室计算机的名字,被我们引用了。希望我们的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能够具有所向披靡的力量。”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