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生夺国际“超算”总冠军(3)

2015-12-24 15:34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清华学生夺国际“超算”总冠军

比赛开始了,各队需要在自行搭建计算集群上完成5个已公布程序、1个神秘程序。比赛48小时不间断进行,对队员们的身心压力极大,同时也考验着队员们亲手搭建的超级计算机的稳定性。这时,清华团队经历了“起死回生”的考验。

最后一天的凌晨,一直盯着设备的王邈突然发现一台机器停止运行。这时候,有个程序即将进入多机运行阶段,“好比一台车即将由单车道的乡村路驶入高速路赶往目的地,高速路的车道突然堵了。”王邈说,比赛不允许重启机器,而一旦不能多机运行,之前的付出将功亏一篑。他开始了紧急处理,“通俗的说就是一方面让已经驶上高速匝道的车速度慢下来,一方面利用时间赶紧抢通高速公路。”15分钟后故障终于被顺利排除。最终,清华大学超算团队以总分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夺得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的冠军。“48小时,我们终于赢了这场战役!”望着大屏幕上出现的最终结果,清华团队的队员们欢呼雀跃。

超级计算机未来大有可为

专家告诉记者,所谓的超级计算机,就是由成千上万台高性能计算机通过高速互联网络组成的大规模计算机集群,它的发展源于现代社会对计算量的巨大需求与一般处理工具计算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在现代社会,超级计算机在天气预报、舰船设计、金融分析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在的雾霾重污染预报预测,需要在短时间内对于污染物浓度、诸多天气要素等大量数据进行高速计算处理,处理速度和精度直接决定了预报发布的速度和准确性。”

队员们在做自己的努力。今年大四的裘捷中已经保送攻读直博研究生,梁俊邦正在申请赴美留学。大三年级的王邈也已经进入一家新兴智能科技公司实习。

记者了解到,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历史上,也曾有一个和超算团队同样年轻的团队。就在60年前,新中国首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在清华诞生,当时清华参加攻关的研究组平均年龄不到23岁。此后该校为我国的超级计算机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2015国际超级计算大会发布了最新一期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国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第六次夺冠。而“天河二号”项目的总指挥、总设计师廖湘科,就是清华大学1980级计算机系校友。 本报记者张航 文并图J067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张航 文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