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生夺国际“超算”总冠军(2)

2015-12-24 15:34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清华学生夺国际“超算”总冠军

凌晨一点休息不算熬夜

今年5月,比赛报名申请获得通过,六人团队正式进入了备战状态。根据规则,主办方在今年夏天公布了比赛的5个应用程序,内容涵盖天气预测、量子力学、人类基因组等多个实际应用问题。“他们提供一系列相关应用问题的基础程序代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等正式参赛,获得具体数据后,用我们的计算机以最快的速度跑完所有题目的程序,并获得有价值的结果。”团队成员梁俊邦对记者说。

这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以天气预测为例,涉及到地理、水文等多方面的知识,队员们不可能在不知道输入数据的情况下盲目优化程序,否则要么陷入逻辑困境,永远得不到结果;要么就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答案。为此,他们专门请教了学校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的老师,尽可能找类似的数据进行模拟。

合理搭建的计算机硬件架构对于高速运行数据程序至关重要。在这方面,队员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我们整个比赛一共投入了八台计算机进行组网运行,但是因为缺少足够的高速网络连接设备,整个国内备赛期间只能使用其中两台计算机进行模拟。”王邈说,这对比赛的预判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只有尽可能预判到时候八台机器一起运行时可能出现的故障,并准备好预案。”

比赛的准备阶段紧张而艰辛。由于团队主力都是本科生,他们本身课业压力相当大,为了准备比赛,队员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查阅专业知识、进行前期准备。每周都有例会,不同年级的同学相互交流,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以保证前期准备的进展。“凌晨1点休息?那根本就不算熬夜。”王邈说。

比赛48小时不间断进行

15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备战最终迎来考验。11月13日,清华超算团队经旧金山飞往比赛地——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裘捷中说,在候机时队员们仍然抱着笔记本进行最后的测试优化。

比赛在奥斯汀的一个会展中心举行,整个清华团队的场地是一个面积大约20平方米的半开放空间。他们见识到了国外团队的硬件水平。王邈说,根据规则,每队所有参赛计算机的总功率不能超过3120瓦,“我们8台计算机组合后功率就超了,只能降低负荷运行。而有的参赛队用10台计算机组合功率都不超。”更要命的是,清华团队一共就8台计算机,没有备份,而其他的参赛队的备用机“在墙角摞了起来”。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张航 文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