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细数留学中介坑爹招数:花钱不一定买平安(2)

2015-12-28 10:48 光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过来人细数留学中介坑爹招数:花钱不一定买平安

2、出国班成生源基地

代理公司又分为两种:和高中直接合作的,以及不与高中合作的。

前者是“代理公司”的主流模式。简言之,每个代理公司在中国都有几个密切合作的出国班或“国际部”,专门负责解决这些“国际部”的出国问题。而这些高中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安排,因为可以不太花心思,便把学生的出路问题解决了:在2005年以前,去美国上一个中档大学(即排名80到200名),特别是在高考(微博)严重不公、信息又闭塞的三四线城市也是个不错的出路。

我揣测,这些高中乐意接受这样的安排,一个原因是,校方也是代理模式利益链的一部分。即每送走一个学生,代理公司便从大学拿到2万元人民币,那么利益链上的校方就会分到其中5000元的“回扣”。

这类模式的代理公司竞争颇为激烈,很早便到达了瓶颈期:其一,外国大学往往不愿意签“独家代理”的合同,这也就意味着,大大小小的代理公司都要和其他公司竞价,厮杀争抢地盘,同时被外国大学压价;其二,中国方面的高中渠道也有不少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更有新东方这类巨龙盘踞,中介公司很难突破几千人的瓶颈。

除此以外,还有一类代理公司不与高中合作,业界称B2C模式。

由于此类代理公司不与国内高中的出国班直接合作,而是直接服务想要出国的学生和家长,往往可以收两份“佣金”。

简而言之,如果小A想要通过这类公司出国,就要上交1-2万的中介费,而事成之后,公司又会收到合作大学1-2万的佣金。即公司承办小A一人的出国事宜,便可以获得3-4万的“双向佣金”,而需要做的事情少之又少。除了前期建立渠道的费用和时间成本来说,基本上是“空手套了两只白狼”。

但是,这类代理公司也有自己的瓶颈,即招生并不是简单事情:既然没有了合作的高中输送源源不断的学生,他们往往要在市场方面砸大钱来建立自己的品牌。而由于学生被经销后对院校多多少少有不满,这些“不满”在互联网时代对于公司的市场公关增加了不小的压力。与其花大钱去做市场推广,不如干脆将这部分钱分给校方,换来安全感,从而很多公司走上了前一种模式的道路。

对于学生本人来说,经销商模式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只能说因人而异。抱着“有学校上就万岁”的态度的人在此种模式下如鱼得水,毕竟花了钱就有学校上。况且,很多代理公司并不从学生身上直接揽财,只靠大学的“佣金”活着,那么学生相当于“没花中介钱便有学校上”。姑且算是好事。

比如,我有一位朋友,家境殷实,无奈对于学术丝毫提不起兴趣,每每打开书上下眼皮便会进行激烈的抗争,高考三本都危险。于是,他决定去美国读书—但是,他多年来没有学习经验,英文字母按顺序说全都有些困难,别说上英文网站查阅院校资料了,就是上中文网站查资料也不是简单事。可能有人问,这样的人出国干嘛呢?我并不以为然:毕竟,这位早年不学无术的“富二代”已经在某个行业成为了领军人物;而他口口声声说,去美国学习的经历开拓了他的眼界,帮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这样看来,代理模式算是做了好事。

2014 年7 月18 日,山西某留学中介机构举行咨询会,主办方将数十面锦旗摆放在主席台上,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但是,对于院校有要求、对自身有要求、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得不在这种模式下“委身”于一个与自己能力或个性不匹配的大学。毕竟,接受经销商模式的大学比较有限,而代理公司自身的渠道也有局限性。

有了佣金的诱惑,代理公司可能会把学生“生拉硬拽”进一个并不适合的大学或专业里。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经销商模式堪称噩梦。

比如,我另外一位朋友小张,人颇为上进好强,高考失利,故生了出国的念头,但是对于美国院校包括考试都不了解。误打误撞进入了某代理公司的“圈套”,并被“安排”到合作院校—一个在美国排名较为靠后的公立中西部大学,充斥了被安排入学的中国人,校风糜烂—两年下来,美国人没有见到几个,英文还是不会几句,专业知识没怎么学过,但是由于富二代朋友圈子的原因,对于奢侈品的鉴赏能力倒是有所提升。而其父母反过来去找代理公司时,俨然不见踪影—况且,宝贵的大好青春已经浪费,钱财花了不少,即便找到了当时的“黑中介”,也没有意义了。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范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