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无代理中介模式
DIY易“跑偏”,中介“熟能生巧”
2005年以后,新的一部分“无代理”的中介模式逐渐浮出水面。如果说“代理模式”或者“经销商模式”适合的是不愿意考试(或者不能考试)、对院校没有要求、着急要出国的学生,那么“无代理中介”适合的就是那些想要出国、对国外不太了解、家境殷实,又想要当“甩手掌柜”的人—即学生有能力,但是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参与申请过程。
我走访了几家此类中介,让其介绍流程。
往往,他们会询问我的各项标准化考试成绩(如果是申请大学本科,即SAT和托福(微博)成绩;如果是研究生,即GRE\GMAT(微博)\LSAT成绩等等),以及我的GPA(在校成绩),我想要学习的专业和意向,便开始“大包大揽”地开始推荐学校和专业。
通常来讲,这些被推荐的学校和中介公司都没有直接的“代理”合作,而是根据学生本人的成绩和意愿进行推荐。一旦签约,中介公司便会发一张详尽的履历表给学生和家长,这表上要求填写的信息基本可以制作成一个关于学生个人的“百科全书”:从“性别”到“你小学时候获得过什么奖”应有俱有。
而作为学生来说,如果把问卷填写的足够仔细,那么中介就会掌握不少信息,从而炮制申请的时候便来得容易。
由于中介已经办理过很多学生,对于不同院校的口味,以及不同学生适合的院校有些经验,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中介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申请并不亚于(绝大多数)学生自己DIY创作的。毕竟,学生如果不愿意在研究院校的口味上下大工夫,往往会在申请中跑偏。
4、业界良心也会“暗箱操作”
流水线便于控制质量
即便如此,“非代理中介”对于学生来说有几个风险:
其一,即便是最负责任的此类中介,也在或多或少地黑箱操作。
我有一个朋友正在做此类的“留学小作坊”:为人炮制申请文书,填表等等。我认识朋友多年,觉得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但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他们必须要保持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比如,在客户填表结束后,他们会写出三版不同的申请文书,让学生和家长进行选择,但是这三封文书都不会给到家长和学生手中。原因在此:如果学生拿了文书,即申请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么就可以自行完成申请的其他部分了。而此时,全款还没有到账,如果已经给了客户最重要的东西,那么尾款靠什么收上来呢?
所以,即便是良心中介,也要保持最大限度的“黑箱操作”。更有甚者,干脆不让学生和文书老师直接接触,用一位并不专业的“中间人”进行传话。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学生和文书老师“私奔”,从而导致机构分文不得。
风险之二在于很多学生的文书并不是根据个人的特点进行“塑造”或者“个性化定制”。
虽然选校顾问(或者销售)在和家长学生面谈时,都会告诉他们,服务是定制的,可但凡上了规模的中介机构,都不可能做到“定制化”,而是一条强有力的流水线。这条流水线中有专门负责“选校”的顾问,也有专门负责填表的老师,也有文书的写手。而文书的写作也并不是定制化的,大多数中介都有一套“模板”,有点类似于三段式或者“八股文”—如果说学生在进入流水线前是各式各样的“牛”,那么中介流水线便会把他们生产成一样的“盒装肉”,发送给各个学校。
但是,这样的流水线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没有太多害处的:毕竟留学申请就是一个可以标准化的过程,而标准化的管理可以使大型中介公司得以控制质量。同时,就美国市场来说,排名在30名以后的学校大多对于学生的个人陈述并不那么关注,而更加关注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换言之,在文书上面别出心裁并不一定对这个排名区间的学校有效果,反倒不如让SAT考试分数提高100分来得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