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扶持与规范并重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这是“民办教育”首次写入中央文件,为“十三五”我国民办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际上,民办教育的服务和监管是一面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一方面,民办学校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在公共财政扶持方面,一项项具有“含金量”的政策出台,如国务院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16年起民办学校纳入其中可获得基准定额补助。而在收费权方面,继去年湖北、山东、贵州等省率先放开民办高校收费权后,2015年又有不少省份出台了相关政策,如陕西省物价局放开全省民办普通高校学历教育学费标准,由民办高校自主确定;江西省民办教育机构学费、住宿费管理由政府指导价管理方式改为市场调节价管理方式;云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可根据学科专业评估结果分档次进行收费,多所民办高校收费提高了4500—5000元;上海市民办高校学费和住宿费实行“自主定价、优质优价”的原则;北京市13所民办高校试点放开收费。
另一方面,民办学校只有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才能获得健康发展。2015年,两所民办高校的不稳定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资金链断裂,濒临倒闭,相关部门紧急派驻工作组进入;哈尔滨广厦学院在历经6次转让后引发了新投资方抢财务印章风波,董事会与校行政班子剑拔弩张。显然,民办教育还需加强规范管理,建立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青岛市发布民办学校年检结果,45所民办学校被限期整改、11所学校停止招生、33所学校停办;广东省加强民办高校章程建设,要求章程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后报送教育厅备案;山东36所民办高校签署规范办学行为承诺书……这些都是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发展的有力举措。
■民办本科高校面临转型发展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件在地方本科高校中引发强烈反响。全国141所民办本科高校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外部“生源红利”耗尽、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等问题,显然不能再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必须加快转型步伐。目前,许多省份已经相继出台支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具体政策,一大批民办本科高校积极申报转型试点单位,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
2015年,吉林省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吉林动画学院等4所民办本科高校被列为试点高校,约占该省转型高校数的一半;浙江省开展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试点,浙江树人学院等3所民办本科高校被列为试点学校;湖北省提出力争用4年左右的时间,支持建设一批办学水平高、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武汉东湖学院等6所民办本科高校被列为试点学校;河北省有河北传媒学院等3所民办本科高校被列为试点学校;上海市确定上海建桥学院等3所民办本科高校的专业列入第一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此外,江西、四川、广西、河南、重庆、山东、广西、云南8省份亦有部分民办本科高校列为转型试点学校。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变革,早转早主动,只有率先探索,拥抱改革,才能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