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信息化
向关注教育方式转变
基础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开始向关注教学方式变迁方向迈进。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都呈现了以信息技术建构开放性学习的特征,开放课堂、开放课程等时间开始呈现。
北京通过北京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项目、北京数字学校、学习方式变革实验研究、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等,推动教育教学系统在课程、教学、评价等环节融入信息化发展的开放性特征,积极探索“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均等化教育环境,更是出现了一批具有这样特征的先锋性学校。
“互联网+”对教育影响
呈现出差异化特征
从教育阶段特征来看,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对不同教育阶段呈现出了差异化的特征,高等教育领域在“互联网+”特征方面前进得更快,以MOOC课程为代表的开放教育时间持续发展;基础教育领域面向教育教学创新,开放课程、开放育人空间,建构混合式的学习环境势在必行;学前教育在家园共育、儿童个性化发展、基于数据精准管理等方面有了良好的发展;在教师教育领域,以远程实时课程、在线网络课程等信息技术支撑,在“国培计划”、“教师网联”等推进下,出现“名师工作坊”带动教师研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等实践形态,信息技术对教师教育职前和职后教育环境正在产生深刻影响。
“互联网+”教育
推动中小学课堂开放性
基础教育领域是不同教育阶段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体制内的基础教育改革及信息化融合实践推动了广大中小学课堂的开放性,同时“互联网+”凝聚的社会资源为教育提供了精细、精致的作业、题库类服务。但是,服务新课程改革目标、支撑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等方面的资源、课程和服务偏少,而这正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互联网+教育企业在对接基础教育改革及教育信息化实践进程方面“错峰”相伴而行,互联网+教育的实践整体上需要在支撑引领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实践方面发挥作用,特别在服务于学习者多元、高品质的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方面。